听说学校离洞庭湖不远,和桃花源很近,我就来了。四年期间去过三次,这是第四次。其实这次不算,只是卧游而已,但我觉得更真切。我一直说毕业前一定再到桃源一次,再找找桃源。可是总有那么多的事绊着,直到现在离开常德了,仍没有机会去,似乎在决定之前,心里早已留下了遗憾。
第一次去是刚到学校还没开学。也不是很热盼,是和叔公去的,他送我到学校,要回去了,说想到桃花源看看。我们就去了。这一次没留下什么印象。只知道在一个叫什么殿之前,游客们排着队闭着眼睛去摸十步前的“福”字——很大,琉金的,摸到起笔的那寿桃般的大点就能得奖。我和叔公都得了一个桃花源旅游纪念章,凡参与者均可得。还有就是要踩一排摇摇晃晃的木板到河对面去,桥上挂满了小红灯笼,据说里面有奖券,有人得奖了,在对岸欢呼,这边的亲友也跟着欢呼起来,一个劲地问是什么礼品。早上去了中午就回来,桃川山是一辆观光车就游遍了,就那个号称与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的水府阁好些,古香古色、景色怡人,江天开阔,气势雄浑,第一次理性地知道了江也是可以浩浩汤汤的,并不仅仅是家乡的大海,可惜不属于桃花源的内容。在回去的路上,叔公说花钱买罪受。我没受罪,虽睹了尊容,反觉得有些失落。去不如不去。一个普通的寻访者无法从这里得到岁月的温情。
第二次是全班一起去的,因为第二天就是桃花节,人很多。玩得还算尽兴,但还是没有看到桃花源,好像很陌生,一路上看的油菜花比桃花多得多。我把同学远远地抛在后面,独自跑到一个比较高远寂旷的山头,面对着下面苍苍翠翠的山壑,突然觉得很是兴奋,心底涌起了莫名其妙的激荡,于是狂吼了一声。其他人也赶了上来,都很兴奋,我们一起狂吼了一声,虽未草木震荡、山鸣谷应,却也振奋人心。登高而望,心旷神怡,全班合影,喜气洋洋。
还有一次到湘西凤凰,过而未入,只是在那很长的秦人洞——据说是由现实社会通往世外桃源的唯一路径——前面坐了下来,缅怀了一阵,遥想了一番,感觉很好。但觉四周一片寂寥、幽静、清远。好像近了、近了。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流何处也。”(张旭《桃花溪》)“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桃源何处,不止刘子骥没找到,后世人没找到,陶渊明自己也没找到。纯粹的空间上的追寻,往往是名不副实。我们只能说是游览了桃源县的桃花源,而不是处身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源——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秦人村落。我们不能否认桃花源的存在,我心底里一直希望在遥远的从前曾有过一个民风淳朴,人民不治而安的地方。在现在浮华喧嚣的社会,更要有一方净土容我们栖息,那里必须是宁静平淡、清远、淳朴自然。
几百代人都在苦苦地追寻世外桃源,陶渊明之前之后。但他们都未找到——在现实中。我的梦想也只能是梦想。在桃源看到一首诗,是谁写的早已忘记了,诗句是什么也已经忘记了。当时很喜欢,就在旁边照了个相。诗是刻在一块很大的花岗岩上的: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舞。花飞莫遣□□□,怕有渔郎来问津。有几个字被身影挡住了,第二联可能是“桃红又见桃花舞”,第三联就不得而知。想来世外桃源的人也不希望有人去打扰——莫管是陌路者还是同道者。
现实与理想的极度反差让世人在苦苦的追寻中度过短暂的一生。其实每个人都在心中为自己留了个神圣的地方——开辟了桃花源,那里供奉的是自己的梦想、追求。世外桃源不可能在现实中存活,我们只能向内心寻求——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世说新语》有一篇《重在会心》: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是的,会心处,不必在远。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桃源就在你心中。
永远的桃源。
2007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