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作为家长的最大的焦虑或者枷锁是什么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经常听到或聊得的话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级能够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能进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重点大学。
然而事实上最终能够名列前茅、考入重点大学的肯定只能是部分学生,并且我们通常会发现,那些从小学、初中开始在班级成绩能够名列前茅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能够持续地保持。
是不是这类学生有学习天赋呢?如果真是有学习天赋,确实起到了那么大的作用吗?为什么一直以来世界上的教育学家都在强调所谓天才都是后天养成的呢?
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孩子因为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形成了积极的马太效益,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从课堂学习的第一步课前预习开始的。
1、 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率
开展了持续课前预习的学生,因为对课堂内容的基本了解,在正式上课前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必然会以积极的心态听课,这样在听课时会轻松跟上老师的上课思路。
这种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
而听课效益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课堂笔记水平,形成了课堂笔记的差异化
开展了持续课前预习的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就会更有了针对性,可以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反复强调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知识点去记录,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专注及思考问题。
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在正式上课时,势必很难跟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老师讲什么感觉都需要记录,由于需要记录和理解的内容较多,可能仅仅盲目地完成了课堂笔记或根本就是课堂笔记不完整,最终影响了课堂听课效益。
3、 课前预习能够提前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点的理解
课前预习就象“火力侦察”,能够提前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查缺补漏,不会因为前面知识点没有掌握,造成课堂上新知识点的“拦路虎”。
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在预习时,对新知识点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被动听课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4、 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一个班级的学生除去一部分名列前茅的学生外,大部分是中差生,他们在听课时经常感到很吃力,这样长期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有的学生会发展到听课像听“天书”,哪里还有兴趣可言。
但经过课前预习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通过预习有的知识点学生自己已经弄懂了,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有的知识点尽管一时还没理解,但是带着问题听课能够听到点子上去,能够听出“门道”,听课就会津津有味,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随之产生。
5、 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持续的课前预习,形成了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能力,养成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我们发现,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是因为自学能力差导致的,如果学生学习知识被动接受老师讲解,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首先是要掌握一个个慨念,一个个知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自己掌握各学科系统性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切都依赖于单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而一个知识点往往就是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的在学校学习时间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首先就必须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益,这就必须依赖课前预习。
学生只有做好了每堂课的课前预习,才不至于在学习效益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习成绩暂时落实的学生,作为家长需要引导好学生,在学习任务繁重情况下即使有所取舍也要确保课前预习。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成长这条道路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请保持与学霸相同起跑姿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