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古称琅琊、沂州,山东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
古代的琅琊(山东省临沂市旧称)一般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因为临沂河而得名。在秦朝临沂一般指临沂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鲁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
春秋时期,临沂就曾是古鄅(yǔ)国都城所在地。
据《春秋》和《临沂县志》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开始分封爵位,在临沂地界封了一个夏后氏的后世子孙,国号“鄅国”。
鄅国故城是临沂市历史上见于文字记载中最早的诸侯国都城,距今约3000余年的历史。
其后,鲁国在此建立启阳城。
春秋时期,临沂地域主要归属鲁、齐、莒诸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鲁国在此建立启阳城。《左传》中曾有记载:“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鲁国为抵御晋国,派季孙斯、叔孙州仇率领部队在此建城驻防,古城“前距高岗,却背金庸”,成为鲁国国防重镇。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在城南马陵古道,大败魏国大将庞涓。
秦汉时期,临沂隶属琅琊郡、琅琊国。
秦朝统一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汉称东海郡)。
琅琊是当时大秦帝国最大的港口,琅琊郡也是当时非常富庶的一个郡。西汉时期,当地发生数次地震、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致使琅琊郡治所迁到了东武(今诸城)。
东汉成为琅琊国都城所在地。
东汉建立之后,光武帝刘秀封自己的儿子刘京为琅琊王,国都设在今天的莒(jǔ)县。汉章帝继位后,当时富庶的琅琊国成了人们眼中的肥肉,于是刘京主动提出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五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两县,并且让出坚固的莒县。
公元80年,刘京把国都从莒县迁到开阳城(为避汉景帝名讳,启阳城于公元前157年易名开阳城),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城,“琅琊”这个名字也随之迁到临沂。
在此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古城数次易名,最终改称为临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