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二开学,周三值班,意味着两天都处于紧张状态。
(一)早餐
因为学生的早餐时间是7:00,所以二心6:40便出了家门,6:53便进了校园,6:58走到指定地点。
可是直到7:10,仍不见一个学生过来,餐厅服务员出来问学生怎么还不来?这个问题我是解答不出来的,后来王定强老师来了,说因为1部的老师都以为是7:10吃饭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时间表弄混了人们的记忆。时间表原时间是7:10,后根据实际情况在原表上改为7:00,这时人的脑中就会有两个时间,正象你刚出门下楼时想“你是否锁门了”这个问题一样,若刚走几步能回忆起细节,那么你就能准确地知道“你是否锁门了”;若是你停的时间略长,已忘记了关门时细节,尽管有随手锁门的好习惯做支撑,但你仍会有对“我是否锁门了”这个问题的无力感。今天大家的集体忘记或许就跟这个时间表长没用有关吧。
可是这1部拖了10分钟的第一环节,也导致了2部学生来了,位置却没腾出来的结果。所幸天已不太冷,略等片刻就行。可若是什么大事,便会出状况了。
(二)背诗
看着站在外面等待吃饭的学生,王老师想着应该给学生找点事做,于是决定引领孩子们背诵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以消除漫长等待的饥饿和焦灼感。一首曹操的《观沧海》背的稀稀拉拉,又背了..苏轼的《江城子·迷走出猎》,会背的更是寥寥无几,无奈,王老师只能又改成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果是什么就不说了,但我估计王老师再也不会引领学生背诗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教师教学犹如与学生一起游泳,你上来了,学生却没几个跟上来的。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性的觉得自己已经很认真的备课、上课了,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可事实呢?
那么如何改变我们的理念,落实我们的行动呢?

(三)调整
办公室晓华说最近她爸爸较忙,没时间帮她接孩子,想跟我调一下值班任务,她两个早上,我两个晚上。这样调整的好处是我可以晚一点来,晓华可以在下午接一下孩子,我早一点或晚一点来没关系,而她能解决接孩子的困难。这样调整的坏处是,我们两个人都需要每周都值班,本来间周的问题变成了每周都要做。
这样的事是不用考虑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既使自己不习惯,也会形成新习惯。
(四)学生
17班有个九年级转校生,上课从来不学习,我认识她就是因为她在第一节课时就看小说,被我拿出来后,非要拿走不可。如果说看课外书是一件小事,可是年前疫情刚开始风控的第一天,在“任何人不得流动”的指令下,找老师请假不准的情况下,竟然公然逃走了。当时班主任吓的赶紧通知学校,学校领导说:“疫情之际,无论这个学生后台多硬,我们都不要了”。
可是,今天,这孩子又在家长的陪同下来了,不知又是哪尊大佛的佛光显灵了。
给孩子一个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有的慈悲胸怀,可是对于如此漠视规则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该放下规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