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

作者: 龙_隆 | 来源:发表于2023-02-22 09:24 被阅读0次

    金匮之盟与陈桥兵变、烛影斧声列为宋初三大疑案。

    所谓“金匮之盟”,其原文,从未出现在官修史书,只见于文人笔记之中,如司马光《涑水记闻》等的记述。

    其具体内容:公元961年,杜太后病危之际,因赵普曾向她上奏过论皇位继承事,便招赵普入宫,当时太祖在侧。杜太后问太祖何以得天下?太祖答以祖宗和太后积德,太后说:“不对,正因为周世宗让幼儿主天下。倘若后周有长君,天下岂你所有?你百年后应传位给你的兄弟。能立长君,社稷之福啊!”太祖叩头流泪答道:“敢不如母教!”太后对赵普说:“你记下我的话,不可违背。”于是,赵普在榻前亲写约誓,一式两份,在两份纸尾骑缝处签上了自己的名衔:臣普书。事后,一份随葬入杜太后的墓棺,一份由太祖收入金匮之中,于宫中秘密收藏。此之谓“金匮之盟”。

    只是这份所谓的秘约,问题多多。

    首先,金匮之盟的立足点是立长君。

    杜太后死时,太祖三十五岁,太宗二十三岁,德昭十一岁,虽然当时德昭年幼,但太祖也正值壮年,杜太后如此说,无疑是在诅咒自己的儿子,觉得他活不长,事实上太祖活了五十岁,死时德昭也已成年,不存在继承人年幼的问题。退一步说,假设杜太后当时只是担心太祖或者德昭、德芳可能会意外早亡,出于防患于未然,才这样说,那么她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太宗仅凭“金匮之盟”继位,依然存在问题。

    其次,对于金匮之盟公布时间的思考。

    太祖死后,皇后宋氏命令内侍都知王继恩召赵德芳进宫,但王继恩却没有去通知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了赵光义。由此,太宗得以抢先进宫,控制了局势。木已成舟,宋皇后也只有接受这个结果。作为赵光义合法、合理继承哥哥帝位的证据,如果真有“金匮之盟”——这样一份如此重要的证明材料,赵光义为何在继位之时,不拿出来,以示清白?!而要等到继位六年之后,即公元981年,才公布。

    第三,金匮之盟的证明人。

    这个证明人是曾经的太祖宠臣,独相十年的赵普,因与赵光义政争,于太祖晚年,就被贬至地方。太宗继位后,以太子少保的荣衔留在了京师,形同高级寓公,不但尝尽失去权势后的世态炎凉,而且在冷眼观瞧的太宗与宰相卢多逊的逼压下,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在此关键时刻,赵普上了一份密奏,说出自己早年参与金匮之盟事。太宗于宫中找出金匮之盟约书,立即召见赵普,当面致歉道:“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次日,赵普就重登相位,且位兼侍中(宋初德高望重的宰相的加衔)。

    试问,如果秘密的“金匮之盟”,宋皇后和太宗都不知道,那赵普作为盟约的监督署名者,若说太祖时期,不敢泄露,尚能理解,但为什么他不在太祖死后,就提出来?!作为失势已久的臣子,这可是上书邀功的好机会。拖了这么长时间,再说出来,不由不让人怀疑:很可能是赵普为了恢复相位,揣摩太宗心思,伪造出来,向赵光义纳个投名状,以求恢复失去的权势;或者赵光义直接派人找的赵普,毕竟作为得位不正者,寻求背书,同时收拾赵廷美等威胁,也需要赵普这样的元老级开国元勋摇旗呐喊……

    金匮之盟是密约,藏于宫中,秘无人知,三个当事者:杜太后、宋太祖、赵普,只有赵普健在,而他给太宗报告此事时,也是密奏。也就是说,知情者唯有赵普与太宗二人,所以,两位联手做个手脚,何人能知?!

    第四,赵光义的诸多举动,让他的继位存在疑点。

    宋太宗于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后,十二月二十二日,就宣布改元太平兴国元年,不到十天的第二年,都等不及,就急于改年号,这在古代,是对前任皇帝的极不尊重。整个两宋,除了宋高宗因在非常事态即位,而当年改元外,赵光义算是独一份,其他君主半途继位,都是沿用旧号,次年改元。宋太宗如此作法,不由不让世人怀疑,其逆取皇位的心虚理亏。

    而侄子赵德昭,被其一句“等你当了皇帝再封赏也不晚”逼得自杀,以及弟弟廷美因所谓谋篡,惊惧而死,都可以看出太宗得位不正,而产生的猜忌、警惕之心。毕竟在强盗的眼睛里,世人皆为盗贼!

    作为太宗子孙的南宋高宗赵构因无子,安排继位者时,接受臣子建议,选择了太祖的后人。由此可见,身为太宗之后的赵构,应该是了解一些皇家秘挡,因为绝嗣,以古人心理,觉得自己先祖,继位方式不光彩,以至天罚,从而将皇位还给太祖一系,也算合理。

    从现存的资料来推测,金匮之盟真假难辨,但个人以为,偏假的可能性更大,只是限于史料不足,实在是无法搞清其具体情况、各种细节,唯有说一句:存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匮之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mx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