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最快的成长方式,不是自学也不是看书,而是找到一个标杆。
标杆是什么呢,标杆就是你学习的目标,要学会抄袭、模仿、复制,然后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我站在这个位置,我会怎么来做,哪里可以有改进,能不能做到更好?标杆又是怎么做到的。
有了对比就有了差距。经过一次次对比,一次次思考和反思,你们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去缺补优,不断完善自己,将来你也是站在塔尖的人。
最近看了一本甘地的自传,如果要我找一个终极标杆来学习,非他莫属。
这本书是他在1920年入狱时完成的,回忆了他从童年到56岁的人生历程。
童年时代的甘地是个腼腆、诚实规矩的孩子。他说他自己生来看不见长者们的缺点,并且遵从长者们的吩咐而不判断他们行为的是与非。
由于印度的风俗习惯,甘地早在13岁就和他夫人结婚,在自传中他直言自己年轻时的莽撞性格,对妻子的控制,对性爱的追逐。
他的直面人性的本能也让我想起了卢梭的《忏悔录》,书中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在甘地的传记中,他承认自己一度把妻子当做可以随意对待的试验品,直到有一天认识到“非暴力”的意义,才根除他怀疑妻子的毒瘤;他也承认自己曾经有过偷窃,自杀等差点走向堕落的行为,直到他真诚地向父亲忏悔。
少年时代的甘地,作为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不杀生、素食的熏陶对他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父亲在当时位高权重,且为人很耿直侠义,慷慨大方,忠于本族。尽管没有给甘地留下雄厚的财产,却为之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从他身上,甘地学到了公正、忠心、坚强和宽容的品格。
中学念完,甘地只身前往英国留学,攻读法律专业。留学期间他努力融入英国的社会和文化中,并且在那段时间内坚定了自己吃素的饮食习惯。他研究关于饮食方面的著作,并亲自实践,他从书中看到,自爱的格拉斯和耶稣到现代的一切哲学家和先知,无一不是素食者。证明,自那时候甘地就已经种下了要成为伟人的种子。
同时,他加入素食者协会,游历周边地区,他结交名流,研究宗教,这段经历给对他三观的建立买下了伏笔。
取得律师资格证,回国后,由于印度从事律师的不顺,甘地便打算另谋出路,偶然机会有人推荐他去南非某一份差事,为了给家里减少开支,他欣然前往。
当时的南非,受英国殖民统治,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在一次旅途中,买了一等坐的甘地竟然被乘警中途扔下车厢,拿次受辱对他打击很大,也正是那次经历,让他决心设法打破种族歧视的观念,并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于是,甘地在南非逐渐结交当地的印度侨民,结交朋友,从律师工作一步步过渡到为公众服务,那时候的他每接一件案子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通过各种案子的经历他明白了法律的真正精神是发扬人性的善良有点及激发人的天良,而律师的职责是使敌对仇视的双方走向和解。这些实践中的理解给他“非暴力”的精神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之后的多年的经历中,甘地得出一个结论,纯真的愿望因为内心热诚的作用往往是可以实现的。为穷苦人服务一直是他内心真诚的愿望,结果真的,他剩下的人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也应验了稻盛和夫说的,心不唤物物不至。
读到甘地介绍他自己有两种秉性的时候,结尾处的一段话打动了我,他说,如果在为人服务的时候没有愉快的心情,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没有好处的。然而当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自身品格修养的提高以及自身心灵的安宁,这是所有财富和其他任何事物都给予不了的。
我读到这段的时候很震撼,伟大的人居然都说同样的话!
《道德经》中的无为,即不彰显自己、不一味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全心全意服务大众;稻盛和夫说,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克制自己的欲望,常怀利他之心;佛陀说的正精进,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恶令出,未生之恶令不生。表达方式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这是他们实践的结果,用自己的切身体验,谆谆教导世人。
我即使没有他们的智慧,也理应照着去先行实践,自己走,亲自验证。
生命就像一条河,永远向前在流动,流过的每一站,都不值得再花时间留恋,因留恋就会错过当下流经的风景。让心安住在当下,觉知自己的心念,看着就好,无论是什么,没有好的坏的,只有频率的高低起伏而已。像甘地一样,常怀感恩心,常怀利他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