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疾倏徐,悠扬回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王世襄老人曾在《北京鸽哨》一书中这样形容鸽哨。鸽哨又名鸽铃,有关鸽哨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朝,但王世襄先生认为“按养鸽史来推测,这个发明最迟也在唐代以前”。
北京的鸽哨到晚清才有较详细的记载,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凡放鸽之时必以竹哨缀之于尾上,谓之壶卢,又谓之哨子……盘旋之际,响彻云霄,五音皆备,真可以悦性陶情”,这时的北京鸽哨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朝的八旗子弟有闲钻研各种玩意器物,这也使得清朝的鸽哨足以超越全国任何地区和以前任何时代。现在已知最早的北京鸽哨实物是清朝嘉庆年间署名“惠”字的鸽哨。
鸽哨根据其形制可以分为四大类: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据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中介绍,葫芦类因用无腰葫芦或细腰葫芦的底肚作鸽哨的主体而得名。这种葫芦开有宽大的哨口,有的还会在哨口周围安上用竹管或苇管做成的小哨。
葫芦鸽哨中还有一种叫“截口葫芦”,简称“截口”,它的宽大的哨口及其内室被截隔为二,故得其名。联筒类是在直管上安哨口的鸽哨,管细的为联,多用苇秆做成,管粗的叫筒,多用竹竿做成。
“联”和“筒”均以管数命名,其中三联、五联和二筒最为常见;星排类多有一竹制托板,托板之上再做上哨,常见的有梅花七星、三排、五排。
星眼类的中部都有一个扁圆形的肚,通称“星子肚”,有的用葫芦做成,有的用两块厚竹板拼成,星子肚拼成后上面再安上管和筒做的哨口。
七个或九个哨口的称为“七星”或“九星”,多于九星的其名都叫“眼”,如“十一眼”“十三眼”等。
鸽哨一般是佩系在观赏鸽身上,信鸽由于飞行速度快,鸽哨往往发不出声音。鸽哨的佩系也很讲究方法,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中解释说鸽子的尾翎一般是十二根,佩系鸽哨之前要先在正中四根距臀尖约一厘米处用针引线,平穿而过,然后打结系牢。这项准备工作北京称之为“缝哨尾子”。
佩系时,哨口朝前,将哨鼻插入四根尾翎正中缝隙中,再用长约五厘米的铅丝穿过哨鼻上的小孔,弯成圆圈,两端交搭,以防张开。至此鸽哨便佩系完成。
北京有位叫鸽哨制作高手叫王永生,他制作的鸽哨色泽老而亮,葫芦上压有楷体的“鸣”字,做工考究,试吹,和音响亮,悦耳至极。细细把玩,乃见葫芦底下刻有小小一符号。
王永生说:“此乃甲骨文一‘生’字。”不过,王永生并不以做鸽哨为生,因此平日里做的哨子,大都自己收藏,或赠予友人。王世襄写鸽子和鸽哨的书,他一整套都有收藏。并且,他与王世襄还有过一面之缘。
那是一个早晨,在德胜门鸽市,王永生遇见了王世襄。王世襄出了两本书,《锦灰堆》与《明代鸽经——清代鸽谱》。于是制哨人便与写书人聊起了他们共同的爱好——鸽子与鸽哨。
王永生并不说他会制哨,王世襄也并不居高临下,中途,王世襄忽然从兜里取出一张纸片,将他的两部书名与他的签名书于其上,赠与王永生,并告知其凭此条去三联书店买他的书可打折。
王永生谢过王世襄,后拿此信物去购书,果然有八折优惠。
如今,王永生的屋子里,古式家具一件件又置备起来,收藏的老北京玩意儿一样样又积累起来,最漂亮的仍是他自制的鸽哨,一把比一把精致,一把比一把趋近完美,这些哨子是他最得意的藏品:
文字内容转载自《新京报》及“东华流韵”网站,有删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