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从小学开始,到高中,爸妈从来不让我做家务,他们一直给我传递这样一个观念:好好读书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其他的什么也别管。
后来上大学了,这样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只觉得读书才是正事,考出好成绩才是王道,其他事情都是耍流氓。
谈恋爱的时候,我变成了一个视感情如命的人,总是对另一半非常呵护,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对方,希望有一段完美的爱情,希望喜欢的人永远爱自己。
毕业工作了,我在同事眼里成了“视工作如命”的好员工,领导没要求也天天主动加班,一心想着做竟可能多的事,追求更高水平的活。
业余时间,花大量的时间看各种书,上多门课程,写更多文字,抽时间运动,做分享,一心致力于个人成长,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重要。
这个就是我目前所经历的人生。也许有人会觉得很棒,但是问题致命却出现了。
那个小时候从来不做家务的我,不仅不做家务,而且面对家庭里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觉得不应该由我处理,缺乏了对家庭的责任感。
那个在大学里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我,不但书没有读好,连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社交能力等品质一样都没有学好,以至于进入社会,处处碰壁。
那个希望把全部精力倾注于自己另一半的我,却因为太过在意对方,以至于曾经的如漆似胶,最后变成百般挑剔,不欢而散,烙下了巨大的阴影。
那个拼命努力工作的我,似乎总是没办法然所有人都满意;朋友聚会不去,已经快没朋友了,家人病了,也很少关注,更让自己头痛的事疾病缠身,脖子痛腰痛。
那个业余时间用来个人成长的我,马上就30了,可是自己另一半却八字没一撇。
我想说的事,人的一生会经历多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困惑。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扮演这不同的角色,对着年龄的增长,角色在增加,角色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我们所遇到的困惑,就来自于此。
随着人生不同节点的来到,我们的角色不断在增加和转变。大学毕业了,我们不只学生(我认为每个人终身都是学生),还是对老板负责的员工;结婚了,我们不再是情侣,而是要对家庭有责任的丈夫/妻子;当小孩出生了,我们成了要教育要下一代的父亲/母亲;爸妈老了,我们不能还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而是要肩负起照顾他们的重担。
然而,郁闷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依然用着以前的生活方式,于是各种别扭,各种痛苦接踵而来:为什么老板能像老师一样教导呵护我,为什么夫妻总是要为一点芝麻小事吵架,为什么孩子不能乖一点,为什么爸妈自己不能去看病……?
我们经常只记得年龄的增长,却忘记了角色在增加和转变,这会像我一样,出现各种烦恼。如果太过于专注一个角色,忽略了其他角色,必遭失衡、焦头烂额。
每个人都在生活承担着不用的角色,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角色里明确责任与目标,让这个目标与贴合我们人生的愿景。这样,我们才能保证人生不会因为过于集中某一两件事而失去了平衡,反受其害。
制定人生目标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在时间过“人生九宫格”等几种目标制定方法后,最终发现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提到的角色定位法制定人生目标最方便、最有效。
现在,你可以在电脑上画一个表格,左边栏写上目前所有重要的角色,右边栏写上对应的目标,目标不必太具体,只需要一个大方向,但必须反映你真正的价值观、才干和使命感。像这样:
角色定位法这是我自己的角色定位。一旦确定了主要的人生角色,你就嫩巩固清楚的掌控全局。
当我确定自己作为“儿子”这个角色的目标是让父母健康、幸福后,我对父母的身体变化很敏感,即使没有及时处理,但一直保持关注,在让他们幸福这一点上,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考虑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付诸行动。
作为朋友,我再也不会担心因为没有聚会了失去感情,因为在某些节日或特殊节点,我都会主动打一个电话问候,或者只要他们有需要,我都会尽全力帮助。
这些目标就像一个个处事原则,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能够迎刃而解。
对集中做某件事比较认同,角色之间冲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