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福建省
耳听为虚ll  变阄抽虎须

耳听为虚ll  变阄抽虎须

作者: 怣慧 | 来源:发表于2019-01-22 20:03 被阅读76次

    家乡的人们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有“变龟抽虎须”这样一句口语化的句子。实际上这句乡俚谚语原话应该是----

          變鬮抽虎鬚(变阄抽虎须)……

    鬮[khau],简体书写阄,《字典》注释,指用来抓取以决胜负或者抽取以卜可否的纸条。比如我们所认识的抓阄等。乡腔白读音似为“扣”的轻声,汉拼文读音Kau。乡俗常见应用的词组有拈阄、抽阄、轮阄、辇阄等等。简单说就是举办富有仪式感的公开公正的群体活动----抽签。“变阄抽虎须”,其原意是:使用老虎的胡子须毛为材料,制作长短不一的“抽阄仔”签条,让活动参与者逐一随意抽取签条,最终确定各自选取的目标结果。

    其实在儿少的时候,每每见过大人们,生活中因遇到意见不一或有难以决定的事情时,不单采用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还经常以“抓阄拈阄”的方式以作决择。一般会取几张小纸片,写上参与者的名字或某种记号,搓成小纸团,放入盆碗中,每人再从中抽取一个纸团,展开后显示结果。“拈阄仔”以其随机性和不可预料性的因素存在,便有赢取运气赌手气的潜在意思,所以相对来说也算公平公正,因而人们普遍认同。记得多年前读《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香菱一一的写了,搓成阄儿,掷在一个瓶中”……看来应该是我对抓阄这项目最早的文字印记了。

    唐·李商隐《拟意诗》:“楚妃交存枕,汉后共藏阄”。“阄”亦称为“阄儿”,也就是我们乡腔所叫的“阄仔(khau~a)”之说。

    据传,阄儿,始于藏阄。是古时候一种互相猜射的搏艺游戏项类。传说古人饮宴时在席上设阄,抽出时依约定所言而决出胜负。《辽史·卷五十三礼志六(藏阄仪)》:“……若帝得阄,臣僚进酒讫,以次赐酒”。可见在我国古时就有玩阄儿的游戏活动,但它是王侯将相、宦官贵人的专属娱乐项目,与寻常庶民们并无关联。

    可能是乡腔特有的韵调原因,加上繁体中文“鬮”(阄)字笔划繁杂较难书写;也或许对该字的不认识,坊间人们侃笑认字过程往往以“有形看型,无形看字爿”(注:乡俚句);再加上句中龟与虎二者动物的对应。所以人们自然而然慢慢的便把阄字误以白读,隐以原意,说成了“龟”字;而“虎须”,则相对容易理解,当然专指老虎的胡子须毛。虎须,在闽台区域,常用于比喻做抽签时的长短签条。抽虎须,乡俗表现的是聚餐时以抽签的方决定由谁来支付钱款数额、或者每位参与者应分摊的额度。

    自此,乡俚便逐渐转变其原意,甚至以讹传讹,不知从何时起,“变阄抽虎须”演变成了“变龟抽虎须”了……

    而后此句俚语在我们日常交流使用中,还不断的延伸演变,多用于乡腔所述的如“变猴弄”(耍猴戏变魔术)、“耍玩弄艺”、“变龟(鬼)变怪”、古怪狡怪,不按套路出牌等等意思,对于处置某件事务或执行某项工作时不按常规、过程不力投机取巧,不严肃严谨甚至随意马虎表现的一种贬侃责语。   

    难不成由“变阄”改变为“变龟”的意思,其演变过程与“画龟跤”有所关联呢?老早的时侯,在家乡铜山古城片区,人们在闲暇时,“嘴巴痒痒了”(馋嘴)想吃些“啖糁仔”(零食)了,众人便举办“画龟跤”“*开账吃”(微薄小集资的方式)的游戏活动……由组织倡议者在纸上先画出一只大龟,再对应参与活动人数,弯来斡去画上长短不一的腿脚,龟的腿脚根处写上提前约定的不等出资数额,然后把画好的纸折盖密封起来,仅显露出参差不齐的龟脚,让参与者依次自选龟脚确认。画龟制“阄”者需最后一位抽取以示避嫌公正,待全体人员确认所抽取的某一“龟跤”,即便揭展画纸,公开参与考对应选择的结果。“画龟跤”可视为娱情娱乐活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由活动参与者合力出资积少成多,能够买上平时自己舍不得花销的零食打打牙祭,小群体既趣味和兴,过程又热闹刺激,其乐融融。

    “变‘龟’抽虎须”,最终成为古城里流传的一句俗语惯用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俚谚语,有其特定的民俗沿袭和传承意义所在。由此我想,且不能再把它更改为“变阄抽虎须”吧。耳听为虚,侃笑而已。

                                2019/01/21(尾牙)

    注:“开账吃”,指参与膳食活动的人员以平均集资或各自提供不等额物资等方式,一起聚餐。类似现在聚餐的AA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耳听为虚ll  变阄抽虎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b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