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多的时间看了和学习了不少和教育相关的理念,自己做了很多思索,解答了我的很多疑问,也触发了我很多思考,我想分享我的所思所感。
开始之前,我想谈谈自己。
我出生和成长在较为单纯的农村家庭,一直到我高中才去过县城,学校的时期无忧无虑,一直是尖子的和班干部,出学校就在驻澳部队服役,见过特长生、关系户,更有无比优秀的同龄人,参与了激烈和白热化的拼杀,被资本主义奢华生活熏陶了两年。
时光流淌,日月如梭,而立之年上个月也迎接来两宝的到来,小日子一路颠簸向前。我也越来越关注教育。由于一直在珠三江工作和生活接触不少“新教育”体制的探索者,谈到他们的视野、眼光与理解,以及在他们的点滴努力下,对更好的教育方式的探索,尤其是早期教育的践行。
我还没有来得及好好感受一下“新教育”理念的安然、美好,马上孩子已经进入了第二敏感关键期,这个时候父亲是他最好的伙伴,也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物,这个时候父亲是他的形像光环。浓浓的焦灼、奋斗与不安,也炙烤着我。
到底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
像我这样?尖子生,精兵,创业?我快乐吗,我幸福吗?
作为一名普通孩子的平凡家长,我能提供什么?
财富、地位、视野、名望?
这些问题时时萦绕,我绕不过,更躲不过。
自己还没活明白,就要开始负责下一代了?
汶川大地震时,各频道轮番直播,那丢开很久的问句,再次回来找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现在,我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教育孩子身上。
成长于家庭的文化氛围,我被熏陶过,最好的义务教育与白热化的应试竞争,我经历过,学校,我虚度过,职场的打磨,我历练过,城市里那无处不在的焦虑、家长老师的双重失望,我看见过,一脚出世、一脚入世,现实的理想主义者,那些教育者的探索,让我触动过。
教育课程,让我以“父亲亲”和“孩子”的双重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看待当下和未来。
如果说学习处理婚姻和亲密关系的问题,是解决“今天”和“明天”的事,那么教育问题则更为本质和宏大,处理的是“后天”的事。如何看待教育和孩子的问题,本质上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的拷问”。在此,我愿意谈谈我的一点感受,挂一漏万,请多指教。
第一部分 找回那无条件的爱
人无法给出你没有的爱,这是我最近思考的深深感受。
前段时间看《情感依附》,这书让我感慨。很多人看过《7 up》,那是一部bbc跟踪拍摄孩子成长一生的纪录片。《情感依附》则跟踪了76个孩子30年,谈论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犹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的广阔画卷,仿若显微镜一般的放大观察,这本书描绘了长达30年的分组、呈现与研究。
没想到,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时光里,尤其是早年的时光里,会以如此深刻、全面、浸入的方式,在宏大的信念,以及微观行为(如眼神、对话、拥抱)上,深深的影响孩子那么多年。
“无与伦比的,全身心的滋养,你曾得到过吗?你能给予孩子吗?”
你看着她吗?充满爱意的;
你逗逗他吗?放松大笑的;
你拥抱和亲吻他吗?如此自然的。
这些东西原来如此重要,重要到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啊。
我小的时候似乎很少得到拥抱,之前有提过,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担起了家里所有的负担,对我的相当严厉,在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黑洞,长大了我对于别人的拥抱也感到别扭和不自然,也不乐于从内心深处拥抱我的孩子,这该多遗憾。
不仅如此,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那些作业、学区房、成绩、名次,并不那么重要。并不是说否定参与竞争,或者完全不敢承担挫败,而是说孩子面对这些的时候,父母给予了孩子什么,你是怎么看待的:
你支持、理解、宽慰了吗?
你陪伴、鼓励、和他一起度过吗?
他的委屈、心酸、忧愁烦恼,你知道吗?
他的难过、不甘、自尊与骄傲,你明白吗?
一般看着这些,一边想着我的职场时代,想起部队的年华那绝对不敢犯错的焦灼、恐惧,那优异成绩背后的辛酸无奈。想到这些,真想抱抱我自己。
有部电影,叫做《垫底辣妹》,我看时,流泪了三次。
第一次,我为无限相信学生潜力,从不给他们贴标签的老师而哭,他说:“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第二次,我为无条件支持女儿,只为她快乐而不求回报,打工支付补习费的妈妈而感动,她说:“我永远不会,因被学校叫去家长会谈话而感到羞愧。”她以孩子为信仰,永远为她骄傲。
第三次,我为看似骄纵自我,实际拼尽全力的小女孩而哭。她不怕苦痛,在前行路上,被燃起的梦想和遥远目标带来的绝望感、挫败感反复撕扯,她倔强勇敢、永不服输。她说“我日日夜夜在尽力。”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缺一点信仰,如果你路遇挫折,如果你遭遇误会、恶评或受到怀疑,如果你羡慕别人,有着指引人生的老师和父母,如果你没有被温柔对待过,也许你该看看这影片,同时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说:
世上最大的谎言是“你不行”,为了一切的可能性,忘却一切的前行把。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说出“你不行”,很容易,说出“你足够好了”,却很难。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每一个人承担着重重的负担,医疗、养老、教育、住房,我们无力扭转与对抗,更承受不了。自己承担不了的,我们轻易的压给孩子。
作为一名家长,你是否这样问问自己:
你内心充盈吗?
你对孩子充满信心吗?
你对未来充满乐观吗?你把对生活的热爱与阳光,满溢出来洒在他身上吗?
你那深深的恐惧与担忧,空气中弥散的不安,你以为孩子真感受不到吗?
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长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要的东西。--《情感依附》
我想到父母早年的对话与行为,对我的深刻影响。那精确、严格、完美主义,那冷漠、那狂暴与那些温暖,这些东西如此深刻的影响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现实。
“有时你觉得父母的行为程度没有那么剧烈,没有骂的那么多或那么狠,或者你觉得他们自身也有各种问题,TA也许也在遭受某种精神折磨,但是这些不能抵消或否认,他们曾对你产生过的影响。"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孩子是纯洁的璞玉,而成长的历程很多元,很复杂,每个家长的言语与行为都是一重塑造,有时你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婴孩,瞬间长大到30岁,他跌倒,又爬起;他记起,又遗忘;他进取,也挣扎;他终于长成30岁的样子,独一无二,如此珍贵。
我其实是想说,找回那无条件的爱吧,
“有时候,母亲对孩子构建自我的很多历程,都因不再全面和细致了解而错估,于是子女可以与很多人在生命深处相遇,却无法与自己的母亲达成真正的理解,无法跟母亲诉说人生中幽微的瞬间。偏要等到很多年后,尤其是自己为人父母亦或是逐渐衰老时,才明白这份爱的重量。”(---杨露《南风窗》)
我们学习与修行,就是为了耐心的、细致的、不怕麻烦的、付出心血与为人父母的努力,避免重大失误,避免这样的遗憾故事再次上演。让我们和孩子建立真正的、温暖的、人性的连接。
找回那无条件的爱吧,
给予爱,全身心的给予与滋养,首先需要的,不仅是技巧及方法,更不是步骤与模式,并不是说我们要刻意的记住某些动词,我们是要感知那些瞬间,那发自内心的温暖,那是无须刻意就满溢出来的慈爱与笑容;
给予爱,最大的难度也许首先在于,你自己是否被温柔对待过,如果没有,那么你能否先善待自己;
给予爱,无关名次、成绩与世俗成就,无关派系、规范与成人法则,而在于他是否安然、自我、专注、真正成为“人”。
给予爱,爱如此重要,重要到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真正的、深远的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感与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