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小时候大多喜爱看电视。在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窃以为是电视剧最黄金的二十年。当然,这样说也许有失偏颇,毕竟大多数的情怀,都带着各人自己的成长标签和感情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行业规范没有形成,资本运作对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没有到只手遮天地步的时代,电视剧,甚至是动画片,都显得那么的纯粹。
九十年代初期,港台剧和日本动漫占据着电视台比较多的篇幅。那时候奶奶家有订阅《家庭电视报》—— 大约是以目录的形式预告一周各大电视台的节目的报刊。因为我家没有,我常常是去的时候将感兴趣的节目背下,以备回家索引。上小学的时候,家母管教甚严,工作日里我是不能看一眼电视的,只有周末才能窥得一二。以至于许多的电视剧,我都是在电视台重播多次之后才完全看完的。有趣的是,正因如此,很多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第一集,我往往都没有看过。因为拿着遥控器漫无目的的浏览一遍三四十个频道(那时候总共能收到的台数),看到某个片段,才知道原来某部心仪的电视剧已经在该台重播了。
男孩们心中大多是有武侠梦的。提到武侠,金庸和古龙又是绕不过去的两个人。前两年我听过北京四中的某著名历史老师的课上视频,讲课时提及了一些《天龙八部》中的桥段,孩子们面面相觑(视频的时间大约是2011年前后)。老师很惋惜的说,现在十多岁的男孩已经不怎么读金庸了。我想说现在的孩子们不可能像当年守在电视机前等某某时段的定点播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近些年虽然一再翻拍金庸剧,可其中的质量和内容,早已不及二十多年前的经典。
是的,好像我们八零后,总是喜欢提的“难再超越的经典”。
九十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TVB 有个叫李添胜的导演,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陆续翻拍了多部金庸剧,比起同时期新加坡和台湾(张纪中那时候还没开始拍国内的第一部金庸剧《笑傲江湖》),TVB 的港剧胜在几点:忠于原著,选角出色,不夹带私货,不拖泥带水,节奏明快。
我是一个金庸迷这点毋庸置疑。十四部金庸小说我也大都看过。最爱的小说莫过于《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和《鹿鼎记》。其中以《神雕侠侣》为甚。下面的篇幅,结合上头的几点,先说说我对原著的一些看法,再来聊聊九五版(国内叫九七版)李添胜导演的古天乐版本的《神雕侠侣》。
原著
聊聊性格
《神雕侠侣》,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继《射雕英雄传》后的第二部。故事的梗概我想大家都听过,在此不作赘述。相比于前作《射雕英雄传》,杨过似乎是一个类似于漫威世界中的反英雄一样的人物。虽然和大多武侠剧的男主角一样自小苦大仇深,历经坎坷,凭借种种奇遇,成为当世大侠,然而他的性格一直是被许多人诟病的主要原因。
曾有评论说,《射雕三部曲》的三位主角,分别代表了儒释道三教。郭靖为国为民,一身正气毫无瑕疵,典型的济世安民,保家卫国的儒家理想形象。而后一部的张无忌,虽然性格优柔寡断,却也善良博爱,一副普度众生的佛家形象。唯有杨过其人,行事刁钻古怪,辛苦纠结。虽然洒脱不羁却又情根深种,嘴里说着“这天下是大宋的还是蒙古的与我何干”一边又一副自然而然为国为民的侠义心肠。自相矛盾到极点。有人不理解,说他凭什么是道家的代表?就道家自身而言,相比于儒门佛学的劝人向善济世安邦,道家作为本土宗教更多的是劝人独善其身,倡导吐气归纳,道法自然,一派与世无争的气象。事实上,我们的杨居士也是这样做的。在相助郭大侠镇守襄阳,击杀蒙古大汗蒙哥之后,携着小龙女淡出江湖,不问世事。之后南宋终于还是亡于蒙古,襄阳城还是失守,郭靖夫妇也还是战死了。(当然,或许更重要的是因为小说再怎样写,也不可能篡改历史,这或许能自圆其说)
杨过的行为从出场起就是乖张的。幼而无父,生母体弱,又是个聪明贪玩的江南顽童,少不了调皮捣蛋。正因如此,加之前作中杨康这个反面人物的设定,杨过整体上不招人待见再正常不过。也正因如此,旁人对他的关怀在他看来显得弥足珍贵。如他的义父欧阳锋,第一次出手救他的孙婆婆,爱妻小龙女,长辈郭靖。在他看来,这些人是没有江湖上人们预设的“正派反派”,“好人坏人”的标签的。哪怕是书中出现过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马光佐,杨过只觉此人虽是金轮法王,尹克西一伙的,却心智淳朴,忍不住出手相助。甚至是他知道郭靖夫妇是自己的杀父仇人,知道黄蓉一直瞧不起自己,嘴上说“欲除之而后快”,身体却很诚实的跑去救人了。如此前后不一的行为,反而衬托了他爱憎分明的人格魅力。
书中大部分的篇幅发生在杨过十八到二十岁之间,但他却不止一次冒出“我做完某某事后,就隐居”的想法:
- 华山之巅和洪七公说,等我找到姑姑后,就带着我义父(欧阳锋)一起隐居
- 中了情花剧毒,打算杀郭靖黄蓉夫妇后去拿解药,打算拿到解药后和小龙女隐居
- 行刺郭靖的路上,内心纠结之时,说拿了解药,不管这天下是蒙古的还是大宋的,我和姑姑隐居
- 痛失右臂,在山谷中和神雕养伤后出谷,和神雕说我了却世间之事后,回来隐居。
- 襄阳鏖战,华山之巅重论剑后,和书中主要任务作别(此时三十六岁),这次是真的隐居了。
不知道诸位想过没有,是什么让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每每生出隐世的想法?上文提过,杨过自幼失爱,这样的人行为乖张,性格孤僻。又因为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不被世人承认(虽然到后来世人不承认也承认了),“归隐山林,与世无争”实际上是他自然而然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要不,换做谁苦大仇深,试试看,你是不是也本能的抵触和人接触?
说说武功
曾有人说过,《神雕》实际上是一部爱情小说。把数中的武学部分剥离出来,对故事的情节没有任何的影响。我不完全认同这种说法。武侠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是和作者精巧构思出来的武学名称,光怪陆离的招式奇术息息相关的。那年我才十岁,谁知道啥是爱情?我只知道杨某人的武功奇高,总是能在关键时刻陡出奇招,化险为夷。
综观整个金庸小说,所有主角的武功放在一块儿排,我们的杨居士也是能排进前五的。他人都是靠学了前人留下的稀有教材,唯有我们杨居士,身残志坚。他的武功到最后自成一派。用我们程序员的行话叫做,从一个码农成为了架构师一样的存在。
杨居士的武学成长,堪称奇特。各种武功都博采众长。东邪、西毒、北丐、中神通的武功他都略窥一二:
- 出场中了李莫愁的冰魄银针,莫名其妙被毒王欧阳锋所救,之后断断续续的学了蛤蟆功和逆转经脉(之后推动剧情有极大作用)
- 在全真教习武,赵志敬只教他口诀不教招数(相当于只教公式不教解题思路),反出门去入了古墓派,这下好了,王重阳和林朝英这对准伉俪的武功悉数学会,还附赠了残本的《九阴真经》(刻在石室顶上)
- 结识程英,陆无双姐妹时被李莫愁追杀,黄药师不愿自降身份出手除恶,顺带附赠了小杨同志玉箫剑法和弹指神通(倒霉学了这个,要不后头也不会被郭芙砍手)
- 华山之巅,看西毒和北丐比武,老乞丐为了争一口气,把打狗棒法的招数全教了他。之后黄蓉和郭芙被金轮法王追杀,黄蓉又教了他口诀,把打狗棒法给学全了。
插个小笑话:某次我和妻子去参加两位好友的婚礼。前天夜里临时决定要学首新歌送给人家。可怜我又累又困又是新学,十一点多了脑中一片混沌,只听到妻子说“我教你这首歌,不如先忽略旋律记歌词吧”,我迷迷糊糊的答曰:全真派那帮牛鼻子道士,只教我口诀不教我招数,学了等于白学!妻说:那这样吧,你这么累就先睡,我把歌当你旁边听,等你醒了就会唱了。我答曰:姑姑让我睡寒玉床,是为了让我即使睡着了也继续潜行内功,事半功倍
到这时候,我们的杨居士可以说是把天底下的五三做了个遍,什么怪题难题,也都搞了一通。然而这时候因为主线爱情故事的需要,金大侠搞了一件大事,让我们的学霸小杨断手了。读者一下懵了,再高的武功,再精巧的招式,没有手怎么使?我题目做的再快,今天手抽筋了,我拿什么答题?
于是我们金庸世界中最大的一只禽类(书里曾调侃过叫扁毛畜生)神雕登场了。小时候一只不明白小说为什么叫神雕侠侣。直到神雕在小说讲到一半的时候才出现。(小时候也看不懂《天龙八部》名字的由来,直到长大以后。多看书还是有好处啊)
杨过断手后在独孤求败的剑冢挖剑是书中讲武学这块设计的特别让人服气的桥段。剑魔独孤求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 武功的高低从依赖外因 —— 招式和器械,
- 到不那么依赖外因 ——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我个人最喜欢这句话)
- 到完全依赖内因 ——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山石,皆可为剑”
不得不赞叹一句,高,实在是高。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前半段,可以看到杨过靠着学来的玉女素心剑法,和玉箫剑法,无往不利。甚至在归云庄英雄大会上,靠先前学来的繁复招数(美女拳法)为中原武林立下大功。到了后期,他的功力全都体现在内功上了:
- 小龙女被郭芙射出的冰魄银针误伤,杨过盛怒之下,用没有开封的玄铁剑把古墓中的一具石棺砍成两段
- 带郭襄去黑龙潭找瑛姑,在一灯大师面前用啸声逼瑛姑现身
- 去史家兄弟的万寿山庄,用啸声逼群兽就范
- 在羊太傅庙救郭襄,以内力让郭襄射出的发簪击毙尼莫星
金庸用了很多侧面的描写,让“杨过内功奇高,虽五绝盛年之下,恐怕也力有不逮”这些概念深入人心。也从侧面印证了武学更高的层面,让人不得不再一次感叹他的匠心独运。
谈谈爱情
有一种说法,最早连载在《明报》上的《神雕》版本,小龙女是早在十六年前就已经跳崖自尽了的。换言之,杨过空等十六年后的结果是一出加长版的悲剧。后来因为读者的强烈反对,金庸先生不得不修改为现行的大团圆结局。是的,对于一本以“侠侣”二字为书名的小说,爱情本就是本书的主旨。
再次对比与射雕三部曲的另两部。《射雕》中,郭黄二人的爱情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虽然郭靖傻了点,黄蓉惊了点,还有过一段华筝的插曲,总体来说,他们的爱情没有经历太多世俗的反对,二人之间也没有过太多的误解纠葛。从十多岁在太湖相遇,到一生镇守襄阳,六十多岁双双战死沙场,伉俪情深,堪称楷模。《倚天》里的爱情,虽然张无忌最后是和赵敏在一起的,可是其中的过程,因为主角优柔软弱的个性,走过的路程并不那么纯粹。我曾一度不喜欢《倚天》,因为张无忌的滥情(灵蛇岛上张无忌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不止一次幻想过四美兼得,享齐人之福)。
相比二者,《神雕》的故事,杨龙二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违背当时的人伦纲常,发展到后来在世人看来是残缺的。杨龙二人本为师徒,朝夕相对之下不知不觉中生出感情来。我一直不认为这种感情一开始就是爱情。毕竟在与世隔绝的古墓之中,对方是你唯一可以信任,依赖和相处的人。在这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只要他们不走出古墓,谁在意他们之间的感情究竟是不是爱情,究竟违不违背礼教大防,人伦纲常呢?杨过这个傻小子,其实直到小龙女被尹志平(后来改名叫了甄志丙)玷污误,误以为是杨过做的,逼问说:“难道在你心中,从来就没有想过我做你的妻子”之前,是没有动过一丝非分之想的。即便李莫愁攻入古墓,杨过放下断龙石决定和小龙女死守古墓,初衷更多的也是为了自然而然的侠义之心。“天底下已经没有人关心我了,我出去这花花世界,倒不如与姑姑在古墓中相伴”,这是一个少年单纯的心性,你能说这一开始就非得是爱情吗?
到了后来,二人因为误解第一次分开,又在归云庄英雄大会上第一次重逢,杨过才铁了心要和小龙女在一起。此时郭靖震怒不已,黄蓉惊诧万分。再到后来杨过为救武三通父子,得罪郭芙,终于成了他自己口中的“独臂怪人”,而小龙女也已失去贞洁。这样“残缺”的两个人,更为南宋主流社会的普罗大众所不解。事实上,金庸先生这般的设定,更多的是想表达对世俗礼法的不屑。这一点,有好几个地方都可以佐证:
- 杨过初次遇见黄药师,提起师徒成婚之事,黄药师身为“东邪”,对此等做法赞叹不已。
- 重阳宫大战,杨龙二人顶着逆天的压力,“大逆不道”地在王重阳的画像面前,当着孙不二这个老道姑成婚。孙不二是全真七子里最为拘泥不化的人,此时也不禁为二人动容。
- 十六年后的风陵渡口,郭襄听山西一哭鬼提起杨过的事迹,其中一件是某妇人为旧夫君,不惜委身娼家,此等壮举,比起那些贞洁烈妇,有过之而无不及。
由此可见,金庸先生推崇杨龙二人的爱情,更想把他们作为一个“反英雄”的典型宣扬他们之间的爱情。只是,唯一让我惋惜的,是他们之间劫难重重,层层误解下导致的聚少离多。
大学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爱情就是一物降一物》,其中有一段篇幅,统计了杨龙二人三十六岁重聚之前,究竟有多少在一起的时光,看了令人唏嘘不已。顺带吐槽一下,郭芙在这中间,起到了不可抹杀的推动作用,堪称实力坑人。书结尾的襄阳鏖战,讲到杨过在千军万马之中来去自如,郭芙求他救救自己身陷重围的丈夫耶律齐的时候,话锋一转,用了一段话来表述此时这位“郭大姑娘奇怪的心事”:
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刹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当真恨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的想讨我欢喜,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为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说实话,我每每看到这段的时候,都一阵晕眩。因为书中已有不少女子为杨过倾心,正所谓“一见杨过误终身”。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甚至李莫愁的徒弟洪凌波他也没放过。这些都说得过去,只是襄阳激战正酣,书中几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生死未卜之际,忽然来了一段郭芙的“路转粉”,成了杨大侠的“老迷妹”,实在有些令人哭笑不得。我只能说,金庸先生对杨过的偏爱可见一斑。
提提 bug
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说也不例外。毕竟是虚构的东西,而且卷帙浩繁的,难免细节之处前后矛盾。这里只提及两个有趣的小 bug,也为后文介绍电视剧抛个引子。
其一:
西毒欧阳锋和北丐洪七公在华山之巅大战数日,比拼内力,终于油尽灯枯双双殒命。此事至始至终只有杨过一个人知道。但是之后似乎大家都已经莫名得知了俩老头去世的消息:
- 十多年后,杨过暗中在羊太傅庙中以内力协助郭襄射出发簪击毙尼莫星,郭靖在勘察发簪之后,得出了下面这串结论:此人的内力纯以刚猛为主,普天之下,只有自己和恩师洪七公能做到。然而恩师已谢世多年,自己也不可能出手,实在猜不到是谁做的。
- 十六年后在绝情谷,黄药师,周伯通,一灯大师共战金轮法王,法王不敌,不禁言道:老衲在藏边之时,早已听闻中原有五绝高手,今日得见两位,死也瞑目,不知其他几位何在。黄药师答道:西毒欧阳锋和北丐洪七公,二人谢世多年,这位老顽童,是中神通王重阳的师弟。
其二:
却说慈恩大师(裘千仞)为金轮法王所败,重伤难治,临死盼望瑛姑原谅自己当年犯下的恶业。亏得杨过与郭襄一番奔波,将恩怨化解,含笑瞑目。
一灯大师口宣佛号,言道:“今日你往生极乐,老衲既悲且喜。”旋即对杨过言道,“瑛姑手中的九尾灵狐,你割开它腿上的血脉,取一小杯给你的朋友饮下,不论多重的内伤也能痊愈”。
多重的伤都能救治,那一灯你倒是救救你徒弟慈恩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