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我手头有两本书在读,但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悟。只是一些零星的学习。先来说说 Viktor Frankl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本来打算跟着读书会的进度每天20页,结果还是没熬住,前天早上读了20页,晚上又花了两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读得最认真的就是作者所记述的二战时期犹太集中营的生活。
作者仅仅花了9天时间就写完这一本销售几百万册的书籍。因为这是一本生命之书,经受了灵魂考验,极端的现实主义情境。
奇怪的是,正如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的,作者要记录的不是寻常听到的恐怖遭遇,而是一些小的磨难。想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
高中时曾经记诵弗兰克尔的那句名言,大学时依然奉为至理名言,把它庄重地写在我的读书笔记上: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直到二十年后,才真正地阅读这本书,通过细致的描述,弗兰克尔让我们窥见人类苦难的一隅。这本书是庄重的生命之书,比如以下这些句子:
1.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
2.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3.成功就像幸福(快乐)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这是一个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活着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这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4.很奇怪,在一些情况下,不留痕迹的鞭打比留下痕迹的鞭打更伤人心。
5.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 :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
6.一个人的苦难好比毒气…它完全占据了你的灵魂和意识,不管苦难是大还是小。因此,人苦难的“量”完全是相对的。…我们嫉妒那些管理相对好、相对安全、相对幸福的犯人。
7.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8.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
我相信对于意义的挖掘,让人们忍受苦难,超过快乐或痛苦。
然而对于当下的我,最让我触动的还是下面这句: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回答生活向我们每个人提出的那些问题,并且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这才是构建属于每个人所定义的意义最为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生命的每一刻都是有意义的,它们不仅本身有意义,并且是为着一个终极的意义,那么我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事实上,真实的道路,真正的爱,成就,意义之路绝不仅仅是在最辉煌的那一刻,而是在整个过程和成就巅峰的连接之中。没有这种连接或者将连接断开是短视的,缺乏内在统一性的。
同步在读的另外一本书:
我再一次发现,人们是意义导向的,当我放下积累漂亮的词汇,以期为口语和写作加分的想法,当我只专注思想和文字背后的意义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分清了重点和主次。After all,作者也是根据思想使用了各种语言,短语,而非相反。今天Josh主要提到了Carol Dweck博士的理论,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特别熟悉呢!当然,好像见到了老朋友。作者思考了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有些人能走到顶峰,有些人不能?第二,既然梦想总是带来失望,为什么要追求卓越?但是要设计一条好的路径, 增强韧性,在我们的梦想和对过程的享受之间,架起桥梁。 Two questions arise. First, what is the difference that allows some to fit into that narrow window to the top? And second, what is the point? If ambition spells probable disappointment, why pursue excellence? In my opinion, the answer to both questions lies in a well-thought-out approach that inspires resilience, the ability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diverse pursuits, and day-to-day enjoyment of the process. The vast majority of motivated people, young and old, make terrible mistakes in their approach to learning. They fall frustrated by the wayside
我最有感触的是这句话:Often subtle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or instructional style can make a huge difference 父母教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之深,就好比是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影响。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的确实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父母对我们从小灌输的价值,培养的习惯,理念,对未来的期望,信念,乐观或消极的态度等等
正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极大地影响着我们。而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警惕这些微小的地方。不断实践,记录,观察,考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作为曾经的孩子,我们需要觉察,矫正这些细微的东西,让自己的人生因为这些微小的变化而得到超乎意料的收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写作,锻炼思维,从微小处改变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