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四圣心源》精要(89)(杂病解下)

《四圣心源》精要(89)(杂病解下)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3-08-23 21:32 被阅读0次

        《四圣心源》精要(89)(杂病解下)

                      黄岐之

                    “中风根原”

    [摘录1]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意义] 中风是土湿阳衰,四肢失秉(失控)而外感风邪之病。四肢为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手三阳之起,足三阳之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持气)于脾胃(实际为持脾胃之气)。脾土左旋,水(肾气)升而化血(脾肾气升),胃土右转,火(心气)降而化气(胃心气降)。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气)灌注也。

    [感悟] 中风是土湿阳衰,四肢失秉(失控)而外感风邪之病。四肢为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手三阳之起,足三阳之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持气)于脾胃(实际为持脾胃之气)。脾土左旋,水(肾气)升而化血(脾肾气升);胃土右转,火(心气)降而化气(胃心气降)。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皆为脾胃之(气)之灌注。

    [摘录2]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

    [意义]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为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残疾难治)也。诸筋是司于肝(筋为肝之体)而会于节(关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一日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郁伤,八风(八方之风,称炎风、滔风、熏风、巨风、凄风、飂风、厉风、寒风。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气),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活动不灵,没有感觉)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神志不清)言拙(言语笨拙),顽昧不灵(丧夫正常行为能力)也。人身之(经络)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枯槁),孔窍不开,郁其筋节(筋骨关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又痴又聋。谓呆笨无知)。

    [感悟]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麻木为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残疾难治。诸筋是司于肝(筋为肝之体)而会于关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气),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活动不灵,没有感觉;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志不清而言语笨拙,丧夫正常行为能力。人身之(经络)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枯槁),孔窍不开,郁其筋骨关节为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患又痴又聋。

    [摘录3]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意义] 脏腑为肢节之根本,肢节为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动摇),枝叶必瘁(损伤),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并非仅是风邪所为)。风为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实际上)病家本气之不一(不同),因人而变,而风未尝(没有)变。风无刻而不扬(风无时不动),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此与(这是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没有差别),粗工不解,谬(误)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借纠正辨错之名),以误千古(错误遗存古藉之中),良可伤(伤害了医理)也。

    [感悟]  脏腑为肢节之根本,肢节为脏腑之枝叶。根本动摇,枝叶必损伤,并非仅是风邪所为。风为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为病家本气之不同,因人而变,而风没有变。风无时不动,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不同。这是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没有差别的,粗工不解,误分西北东南,借纠正辨错之名,将错误遗存古藉之中,伤害了医理。

    [摘录4与(注释)]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摘录5与(注释)]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摘录6]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意义]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水反克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一但)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气血)所虚而(左右)病枯槁,故曰(称)偏枯(偏瘫)。左半偏枯,应病(病症)在足大指,(因为)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行于足大指也。若(如果)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病症)在手大指,(因为)手太阴肺经(出拇指内侧端)行于手大指也。若(如果)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究之(究其)左右偏枯(究其左右偏枯原因),足大指无不(没有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起于足大趾末端)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是)左右偏枯之原(因)也。

    [感悟]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因在水寒。水反克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但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气血所虚而左右病枯槁,故称偏瘫。左半偏枯,病症在足大指,因为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右半偏枯,病症在手大指,因为手太阴肺经(出拇指内侧端)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究其左右偏枯原因,足大指没有不病,以足太阴脾(起于足大趾末端)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是左右偏枯之原因。

    [摘录7]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意义]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焦)而不在下(焦),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比不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是)宜温燥水土,以达(通)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指在一段时间内人体局部组织处于痉挛状态,可伴有局部疼痛)。木达(顺畅)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病愈)。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不一定不可用)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感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但是热在上(焦)而不在下(焦),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比不上脾肾寒湿的程度,所以宜温燥水土,以通肝木之郁。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畅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病愈。其血枯筋燥,不一定不可用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摘录8]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意义] 风家(中风病人)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治法最妙用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调换)新者(药)。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归常态),胶黏如饴(汗粘),则肢体活软,屈伸如意(自由)矣。

    [感悟]  中风病人肢节挛缩,治法最妙用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

    [摘录9]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此总由湿气之盛也。仲景《金匮》: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意义] 其神迷不清是胃土之逆;其舌强不语是脾土之陷。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神志不清)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言语迟钝,艰难)不能言语。此总(这是)由湿气之盛也(所至)。仲景《金匮》:邪入于府(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脏),舌即难言(者,)(是)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不是)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一切羌(活)、独(活)、(秦)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只有)经藏(经络之气郁滞)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鼻口)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是)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肉)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结甚者(严重患者),重用(肉)苁蓉,滋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方)(便)下之,痰去则神清。

    [感悟] 其神迷不清是胃土之逆;其舌强不语是脾土之陷。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神志不清,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言语迟钝,不能言语。这是由湿气之盛所至。仲景《金匮》:邪入于府(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脏),舌即难言,是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不是风邪之内入于脏腑。

          其大便结燥,是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治法清风润燥,以滑大肠。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摘录10与(注释)]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圣心源》精要(89)(杂病解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mr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