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诵读的是《人本教练模式》第一章第1—2节内容。
首先,一翻开书,就被空白页中间的这段话震撼———是什么造成的问题现象之间的高度相似性是什么?导致了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理由可以找到很多,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人!
联想到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强迫性重复。
回顾自己过往几十年的生命当中,确实出现过很多次类似甚至是相同的问题,比如,从国企到私企、从私企到保险公司,在保险公司工作14年期间,调换了三个部门,每三到五年调换一次工作或岗位,受集体潜意识影响,更因自我认知不足,我也将其归因为———职业倦怠期。
也联想到《心智力》书中的一段话———所有企业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企业人的问题,都是企业老大的问题;所有人的企业老大的问题,都是其心智模式的问题。
所谓的职业倦怠,是社会大众给“频繁调换工作的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其根源在于自我认知局限,没有从生命角度去思考“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毕竟,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才是问题。
同样的问题多次出现,是对自己生命的提醒,是送给自己的一份非常珍贵丰盛的礼物,只因自己没有意识到它对自己的价值,更没有打开这份礼物去探究。
其实,这份礼物或许与自己的人生使命有关,当意识到、敢于直面,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类似或者同样的问题将不再发生。
其次、关于“对事不对人”的认知局限
本书第1节里提到了“对事不对人”,第一次接触这个热词是读黄启团的书《只因目中无人》,看到后如获至宝,以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触点,从此人生天翻地覆。
毕竟,在自己过往工作生活中,一个非常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是“即对事更对人”,没有意识到透过做事来验证自己是否把人做到位,当时,我即否定了对方做的事,也否定了做事的那个人。
最关键的是,在攻击对方时,无形之中自己也被一竿子打死,谈何从生命高度体悟人生。
再次、书中讲到的“人”的起源,再次拓展了我的认知。人——比——从——北——化
书中提到人本教练模式就是“以人为本”,以中国的“人”字为模板,道出了人类成长的共有规律。
人的认识起点是“比”,通过人和人的比较而类推一切,比如善恶、苦乐、贫富、有无等,皆是因“比”而来;“比”过之后就进入了“从”的阶段,即模仿别人学习经验;当自己有了认识和积累就不服气,出现逆反心理到了“北”的过程,最后达到“化”的境界,不盲目地“从”也不极端的“比”,而是根据自己的生命要求转化为各种能量,朝着自己的人生的终极目标前行。
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以对方的目标为目标,激发对方潜能,引导对方看到无数新的可能性。
人本教练的焦点在“人”,教练的目标是被教练者达成他的目标,在教练眼里人的旋转就意味着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存在着无数的新的可能性。
对比自己过往的成长经历,虽然头脑层面认同“以人为本”,也因原服务企业未达到自己心中“以人为本”的标准而离职专门传播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常识,但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依然没能跳出“自我中心”的藩篱,没有真正站在生命的高度欣赏生命。
《人本教练模式》谈到教练的焦点在于人,但并不是狭隘固定的人,而是动态的人、充满很多可能性的人,着眼于挖掘人的潜能,致力于帮助被教练者看到并打开各种自我限制的框架,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协助被教练者最终实现目标,达到内外和谐,把人看成一个整体,即可分为内外两面,更可用人生“三端”(因何、如何、为何)来解读。
人的两面分为向内和向外,要做到向内修,向外行。
三端:Why是人生的目标,是人存在的根本也是人存在的目的;How是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存在,是指人的心态和信念, What是人存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工具。
三端也可以按照“道”、“因”、“术”来理解:在人本教练模式中,道是指人内存的因素,因就是道所效法的自然,人的因是自己生命根由和状态。而“效法”是方法、是为术,
一个完整的人,是道术统一、统一于因。一旦人生三端清晰地浮现在被教练者的心中,他就可以把目标当成起点,以终为始,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突然感觉自己被教练是人生的幸事,可以对治自己人性中的劣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