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学学过一篇古文《论积贮疏》,出自汉文帝曾经非常看重、据说想要重用的一个文人,贾谊,他的另一篇《过秦论》可能更有名一些,现在问题来了,你的印象中贾谊是个什么样的人?
把你对贾谊的印象清晰化一下,然后再上网看看对贾谊的主流评论,记下来。
一直以来,好多学生都问过如何读书、怎么读到字缝里,今天这篇文章就借《论积贮疏》和贾谊来讲讲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积贮疏》是汉文帝二年贾谊呈给汉文帝,单从文章立意看,那真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可能要感慨一下这笔力雄洪,但要透过文章看成文背景,背景就是当时朝廷正在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而这篇文章是这场政治斗争中被当做刀来用的,贾谊一生困顿和这篇文章有很大干系。
很多千古奇文、能够穿越时间来到你面前,一定是承载某些使命,都是应运而生,不了解背景就读不出到底哪好,为什么好。
成文的时候,功勋集团代表陈平已经死了,周勃重新执掌大权,二次为相,汉文帝正要趁着陈平的死功勋集团陷入混乱,挑动灌婴再次动摇,发动对周勃的斗争。
文章都是攻击大脑的,不管是洗脑还是骂人,贾谊年少气盛又才华横溢,你看那个《过秦论》千百年来都被用来骂秦始皇,就知道贾谊的骂人功力了,他的笔力雄洪换个立场就是笔力凶恶、字字诛心,《论积贮疏》也是如此,就是来讨论政绩进而攻击负责政绩的周勃。
贾谊在文章当中提出的那些问题,国家府库空虚,人民颠沛流离,这都是政策导致的,是制定现在正在执行的政策的人(周勃)导制的,表面上这篇文章只是个建议,皇帝要重视农业,要重视仓储,但实际上是攻击当时的周勃、以及死去的陈平,这代表着一个新的政治群体登上历史舞台,文人集团从此粉墨登场,以笔为刀,杀人诛心。
贾谊的历史作用就在于此,被皇帝当枪使,这是他开创的行业,算得上是文人祖师爷,你的印象以及看到的主流评价,都是千百年来文人群体、尤其是不得志文人的心声。
贾谊在皇帝的支持下对权臣发动进攻,从《论积贮疏》这篇文章开始,此后董仲舒、司马相如,都是皇帝的利益指向,我们看从第一句话开始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成了后人标准的行文方式,开篇就以古圣先贤压人,你想此刻站在对面的周勃心里在想什么,估计是“讲的什么鬼,老子一刀宰了你个小兔崽子”,周勃能引用古文吗?贾谊骂了半天,周勃不出声是修养好吗?那是听不懂,得他的秘书翻译,翻译完听懂了估计掘贾谊祖坟的心思都有。
然后整篇文章都是提问题,这不好那不好挑刺,但是有解决方案吗?一个字一个字的扣下来,都没有提怎么解决,因为贾谊的任务不是通过和你辩论来解决问题的,就是纯粹来斗争的,如果要解决问题,对方不是就可以还嘴了吗?怎么可能给你还手的机会?
攻击别人但不说应该怎么做,这也成了后来典型的文人集团的政治生存方式,我要是有解决问题这能力我还骂人?我还吃这碗饭?这在明朝后期到了极致。
贾谊就是一条汉文帝放出来的恶狗在咬人。
文章写得好,通篇都是真理,你细想真要做事怎么可能都对,通篇金句也意味着通篇没啥用,那在具体做事的人眼里,通篇金句也就根本没地方反击,说到这,你看我们周边,那真是随处可见这种情况,你也就知道,听听就算了,做事实那是另外一套逻辑。
从咬人的角度来看贾谊的两篇文章就读懂了,说起来也简单,第一是你有错,第二圣人的话永远是对的,这就是多少千古名篇的斗争技巧。
再看汉文帝,作为千古名君之一,智慧权谋在帝王中也是一流,他一生都没有重用贾谊,或者说把贾谊的真正作用用到极致,就是把他的文笔当做权斗的工具,而不是让文人去做实事,我认为这是贾谊郁郁而终的根本原因,他对自己的恶犬角色心知肚明。
汉文帝启用了一批文人是为了斗争,但国家不需要批评家,需要的是实干家,再看另外一个名声不显但汉文帝重用的人,叫张释之。
张释之是个不怎么主旋律的人,咱们大众最痛恨的就是卖官鬻爵,张释之就是家里有钱,出的钱比较多,成为汉文帝身边的文吏。
汉文帝有一次去某单位巡视,面对面地提问,可负责官员不善言辞说不清楚,而边上有个从属口齿伶俐就说的条理清晰,皇帝就想着把能讲明白的从属去替代官员,张释之当场就就跟皇帝说,您看一应政务井井有条,这是谁的功劳?这是您想撤换的官员的功劳,他只是不善言辞而已,如果您换上了口齿伶俐的,那就是鼓励天下人都去学能说会道的人,就没人干实事了,汉文帝幡然醒悟,还提升张释之为为贴身秘书第一。
还有很多张释之当了廷尉秉公执法的案例,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读,汉文帝用薄葬也是生前听了张释之的劝谏,这样的人才是明君会重用的,文景之治是因为这个务实的皇帝才开始的。
读书读到字缝里,就是要大量的了解成文背景,我们读到的那些文字都承载了巨量的信息、尤其是历史任务,背后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