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
理解1-5小红书第五至第九章读书笔记,附带一些个人评论。
所有大人都曾是小孩,虽然,极少有人记得。
——安托万·德·圣 - 埃克絮佩里
第五章 两岁半至三岁,我想自己来
什么都想自己来
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意识,可以独立完成各种各样的小事,不用时刻依赖大人。但这种情绪会波动,可能今天啥都想自己做,第二天又变成啥事都让大人帮忙。因为维持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之间的平衡神经回路还不能时刻起作用,自控力依然很弱。所以想自己来的时候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内就给他机会,不想自己来就帮他,不能用评判的语气对待这种转换。
他想要……
当孩子说他想要什么的时候,不一定就是无理取闹,因为一般情况下问孩子想要什么的都是家长,问的是你,拒绝的也是你,这就坑了孩子了。不管他说的是『我要』『我想要』还是『我必须』,其实在他自己看来意思是差不多的,都是用来表示即将发生的某个行为。
孩子总是对过程而不是结果更感兴趣,关注结果是大人的思维,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幻想,大脑里出现的画面更容易满足孩子,有点像望梅止渴。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给孩子选择不代表孩子真的能选好,还是需要大人帮助,也别期待他能一次选好,因为它还在学习如何选择,还不知道怎么选。有两个选项A和B,让他选择一个,他选了A,然后等一会他还要B,因为在选择A的同时,大脑里也保存了B的画面,当A消失,B就来了,所以他会继续说『我想要……』。
第六章 三岁,我想一起来
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语言区和前额叶突触数量飞速增长,已经渐渐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他能自我介绍,能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不要
当大人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他会感受到压迫,所以在刚刚意识到自我的阶段,他会反抗。如果你『放手』,反抗也会消失,因为孩子通常更在意『决定权在谁』而不是『事情的对错』。他并不是不愿意做,而是讨厌你命令他的语气。不过『放手』也要分情况,涉及孩子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的,坚决不放手,不能讨价还价,因为这关系孩子未来的生存。『放手』不是『放任自流』,只是一种策略,孩子的动机跟大人想的完全不一样。
能听懂规则但就是不遵守规则
约定的规矩他能复述,也答应得很好,可是还会违背。这也是正常的,不能按照大孩子的标准去对待小孩子的承诺。能听懂能复述并不意味着这些复述的句子能有效指导他的行动,因为说和做有很大很大差距的。而且在生理上,能让孩子复述规则的脑区和负责行为抑制的脑区还没有联结起来,所以他们还是喜欢用手和嘴来探索新环境,然后『犯错』,而犯错只是大人对这种行为的定义,对孩子来说,仅仅是探索。
第七章 三岁半至四岁,幻想、奇想和噩梦
噩梦
这个阶段他头脑中的意象开始不断涌现,常常把大脑中出现的形象当真,并且会害怕。因为它的情感开始具象化,魔鬼或者大怪物象征着让他恐惧的暴力行为,包括他承受的暴力和他施加给别人的暴力。
在这个阶段父母可以时不时的提醒孩子,大家都有生气或觉得自己很坏的时候,其实不过是自己被激怒了,而我们有权表达出这种愤怒。
解决方法
- 睡觉前说说白天有什么事情让他觉得很难受
- 睡觉前把白天的经历画下来或者把烦恼写在纸上
- 向毛绒玩具倾诉烦恼
刚做了噩梦怎么办
- 把梦里的怪兽画下来,然后就可以控制它(像斯内普教授教哈利波特咒语一样)
- 送怪兽一个礼物,对,就是送它礼物
- 呼唤自己喜欢的英雄,把自己从噩梦里解救出来
不是我干的
明明是自己到处乱画,但即使被你当面看见,他也会说『不是我干的』『我也不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无法区分『有意』和『无意』,所以指责他故意做的并没有意义。
四岁之前,只要没被人发现,孩子不会操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行为和后果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只能借助父母的反应来发现问题。所以当出现大人们认为的『错误』时,最佳方案并不是训斥,而是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的各个部位:『手指是你自己的,是你的手指拿着画笔画在这里的,它还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你要记得好好看住自己的手,只能在画本上画画哦。』
第八章 四岁,能力、规则和自我形象
四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喜欢自己发明一些规则,因为他好像突然明白所谓规则不过是游戏参与者之间的约定。他不喜欢输,但赢也不是他唯一的动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会不断探索『规则』这个概念,为什么要设定规则,规则如何执行,如何调整规则,观察不同玩法对游戏产生的影响很让孩子着迷,而他自己制定规则能使他提高游戏时的主人翁意识。
在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要把很明显的心里知道的规则表达出来,在口头上跟孩子约定,而不是默认知道应该怎样。陪孩子玩游戏输赢是最不重要的,跟孩子度过一段亲密时光,并在过程中将游戏规则等重要概念内化到孩子的头脑中,这才是最重要的。玩输了对成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于4岁的小孩子来说,就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了。小孩子大脑新皮层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自我安慰,他总是在两个极端,要么所有要么全无,输了就等于什么都不行,永远都不行,所以哭的很伤心,根本就停不下来。
胡说八道、自吹自擂
他刚刚发现自己拥有了一项新技能:『幻想』。他喜欢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不同的画面,扭曲现实,让这些画面与自己的幻想相符。他撒谎并不是为了隐瞒或伤害,而是试验一下这种刚刚获得的让人惊喜的能力。看见的是现实,还是梦幻、捏造、回忆或预测,孩子并不总能清楚地区分。
四岁的孩子喜欢自夸,夸得大人都脸红。『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强壮的』、『世界上就数我跑的最快』、『我的玩具最多,我的玩具最可爱』……他还会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并且非常确定的说出根本不是事实的话。
他开始使用比较句,但还不太会推理或假设。孩子口中的『我的玩具比你多』跟成人理解的攀比有所不同。
害羞
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会说个不停,可一旦感觉到了他人的目光,就不会再那么自在活跃了。一般我们会说这是『内向腼腆』,其实这是错误的。孩子到四岁,就进入了『心智理论』的开端,也就是说他已经能在头脑中再现别人是怎么看或怎么想的了。这个技能会让他对他人的目光尤其着迷,很容易产生羞耻感。所以不要嘲笑孩子,也不要让他难堪,他在犹豫要不要暴露在别人目光下其实代表智力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保护,好让他自己慢慢调整和适应。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为心理学术语,是一种能够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类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情绪、信仰、意图、欲望、假装与知识等。
直接: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
遇见一位眼睛瞎的老奶奶,小孩子很可能直接问出来『为什么她没有眼睛』,这不是他故意要伤害谁,只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大会在心里默想,而是想到什么就会直接说出来,可能还很大声。大人常常因为忌讳得罪人就不由分说先训斥孩子,而这其实会起反作用,会强化『孩子在骂人』的误判。最好的方式是向对方报以微笑,然后跟孩子认真讨论这个话题:『有的时候一些事故可能会让人失去眼睛或者失去胳膊,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她吗?』
第九章 四岁半至五岁,自我意识和社交困难
肚子疼
说自己肚子疼不去上学,大人可能无法判断他是真的不舒服还是在假装。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症状)置之不理,会增加父母的焦虑;而夸大问题行为则会让孩子觉得不安全,同时强化这种症状。如果确定孩子并不是身体不舒服,那就要找到他焦虑的根源。
怕羞
检查身体要脱去衣服,但在陌生人面前赤裸身体,会让他觉得私人领域被侵犯,他受不了自己被当做一个物件,而且这样想是正确的。大人需要认可而不是强迫。当他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个体时,才会配合检查。
穿衣服总是拖拖拉拉
拖拉的原因并不是他有意的要对着干,在穿衣服时依然需要父母的提醒,因为很多孩子容易分心,要想利索的一次做完从头到脚穿戴整齐的工作其实不简单,要减少周围吸引他注意力的东西,不要催促还有哪件衣服没穿,可以描述已经穿好的衣服表示肯定,也可以按照次序提示他。一味催促只会增加双方的压迫感,大人觉得着急焦虑,孩子也会无所适从,应该注重过程而不是评判结果。
问个不停
遇到陌生的事物或感兴趣的东西,他的问题会多起来,特别是当大人的回答很短而且不够认真的时候,在公众场合大人可能会觉得烦或者觉得影响他人,从而对孩子不耐烦甚至训斥他,其实问问题是个好事情,即使我们知道答案显而易见,或者我们不知道答案,都不应该打断孩子的思考和提问,可以引导让他回答问题,从而离开一直问问题的怪圈。
总结及预告
5岁之前,孩子还是小孩子,大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他是小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的小孩子』,我们可以教,但不能强迫。我们头脑里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直接套用在他们身上,成人世界的规矩或者标准完全不适用于孩子,在说话前一定先让自己回到孩子的世界,特别是你准备要训斥和发火的时候。
预告:011 如何理解一至五岁孩子(四)
最后3章,设立行为界限、孩子之间的争吵、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