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

作者: 林欣依666 | 来源:发表于2019-07-02 22:23 被阅读0次

    人民医院输液室两人,其中一位怀里抱着孩子。一番询问后,孩子被要求打试验针。护士拿起针筒的瞬间,孩子随即开炸:“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原本就红扑扑的脸蛋多了一条青筋。

    一片哇声中,护士留下一句“观察30分钟,不要走开!”退回了配药室。护士离开后,孩子的哭声也慢慢停止了。

    五分钟后,孩子的舅妈来到了输液室。脸上还挂着泪痕的孩子看见舅妈进来,挣扎着抬起头叫道:“舅妈,我刚才是假假的哭,我没有真的哭。”舅妈明显没有回复孩子的意思,和孩子妈妈说着别的事。

    见舅妈没有搭理她,孩子的脑袋又耷拉下来了。妈妈正聊着天,手机响了。

    “爸爸,我刚才是假假的哭,我没有真的哭。”听筒对面爸爸没有给出鼓励或者肯定的画,而是告诉孩子要听妈妈的话……

    在一旁等待试验针时间结束的我,心里有一万只马奔过。恨不得告诉妈妈,孩子在寻求肯定,家长应该给予肯定。

    在我的思维里,不管孩子这番话的真假如何,她如此反复强调,说明她希望得到肯定,希望他人夸她勇敢 另一方面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胆小。

    孩子在舅妈没有进来之前,已经对妈妈和陪同而来的外婆叨叨了好几遍:“我刚才是假假的哭,我没有真的哭。”看着孩子妈妈没有反应,一旁的外婆也没有反应,急的我!

    第一时间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我的脑子里本能出现这样一句话:“哦,原来你是假假的哭,这个方法不错!不过,打针的时候,真的觉得痛的时候,哭一下也是正常的。”

    我特别想告诉孩子,她“假假的哭”没问题,但真的哭也是正常想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敢面对某些事,只是因为没有接受“正常”思维。

    比如难过了可以哭,和开心了就想笑一样;考好了开心,考砸了难过也是一样;情绪有起的一面必然会有落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喜欢起的一面,就回避弱的一面,久而久之情绪天平会失衡,情绪天平失衡结果自然不会好。

    今天阅读,看到这样一句话:“4岁的小孩喜欢自吹自擂,常常被父母训斥,但是通常在5岁左右,小孩才会有谦虚的意识,懂得收敛。”瞬间想到那天在输液室里,一直对别人说“假假的哭”的小女孩。

    那孩子最多4岁,她说那番话,是4岁孩子的本能。因为心智模式没有成熟,所以各种成人认为“出格”的言行,其实只是她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如此,发现了自己的浅薄,用主观臆断去推测一件事是理性不够,更是对事物认知的局限。

    柴静说,认识有多深了解才会有多深。如果认知不够,很多时候自认为对的决定,侧面反映的就是认知差的背面。

    如此,今日反思得二结论:

    1、孩子的行为模式在不同年龄都有她天然性的一面,过渡用大人思维去引导,有时会给孩子造成束缚感。所以,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教育。

    2、只有多学习,才有机会打破思维盲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打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sx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