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作者: 追风的云2 | 来源:发表于2023-05-30 13:31 被阅读0次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

早治法则

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淫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

用药法则

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

养生法则

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干,提示养生法则。

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

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相关文章

  • 日读《黄帝内经》.十八

    素问.卷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一) 此篇理论最重要, 故而称之为“大论”。 详解阴阳养生道, 万物之象归阴阳, ...

  • 何谓 “七损八益”?

    ————《皇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2 关于 “七损八益” 《黄帝内经》中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七损八益‘后世有诸多...

  •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 20160405教练共修 《黄帝内经》诊法2

    6.协调阴阳:此为治疗之大法,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

  • 【锦】打卡37《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其一)

    图/锦璱(图文设计) 上一篇:【锦】打卡36《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十三) 打卡37 阴阳离合论(其一)...

  • 金火竹言[医理篇㈠]之阴阳五行

    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 先秦篇·阴阳五行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阐述阴阳——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 中医考研 | 阴阳应象大论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

  • 考研中医 | 阴阳应象大论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阴阳应象大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te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