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火竹言[医理篇㈠]之阴阳五行

金火竹言[医理篇㈠]之阴阳五行

作者: 大厝悟藏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15:24 被阅读0次

    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論》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五运行大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从上述内经中对阴阳的著述中可以看出,阴阳其实是东方文化的根基,蕴含古人对世界探索的结晶,这一切也对后来人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阴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古老的二分法,古人将所需要认知的一切事物都通过阴阳的二分法来认识,这不可不谓高明,因为只有二分法才能处理巨大的信息量,例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等说法可能是最早的二进制表达方式了。

    阴阳总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灵枢·阴阳系日月》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阴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人体的阴阳

    古中医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地也是一种阴阳的表现)。人与宇宙万物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所以地域上迁徙,气候的变化等等现象都可以用阴阳来认识,进而推演到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可以用阴阳标注和认识,从而指导中医的辩证论治。

    孔子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亦有记载“擦色按脉,首辨阴阳”。足见阴阳乃是医之大道,临证时不可不明。

    阴阳的性质

    智慧的阴阳

    1,阴阳消长:《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2,阴阳自和:《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3,阴阳互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阴阳互藏:《素问·天元纪大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5,阴阳交感:《素问·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6,阴阳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7,阴阳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8,阴阳于中医上的应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焏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以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的如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靈樞·寿夭刚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想要透过阴阳参透古老中医的内涵,就需要直接理解阴阳的古意,所以我就尝试照搬《内经》原文来说明阴阳的本质。

    总之,阴阳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同时观察者在不同的角度亦可以得到不同的阴与阳。所以在临证时准确地辨别阴阳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阴阳的不平衡便是病证,首先要辨别是阴盛还是阳盛,接下来还要分析阴阳所呈现的偏盛是自身太过还是由于对方不足所造成的。太过治过,不足补足。同时也要注意阴阳平衡但仍然会有阴阳皆衰弱的情况。

    人体的阴阳双极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进入太空,俯瞰我们生活在上面的蓝色星球,其实就现在的文明程度来说,我们对它还知之甚少,探索的脚步也从未停止。相较于地球,我们会更自信地认为“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但真相确实是这样吗?因为我们喜欢“眼见为实”,可有时我们的双眼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只看到了皮肤、肌肉和骨骼;或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但这些只是有形层面的了解,用句不合适的比喻来说,这种“了解”可以说是“从尸体开始研究身体,你总是缺了一半,而这一半刚好叫做生命”。所以我们要回归本源,立足于生命的高度去研究身体,就像是在太空中观察地球,除了被它的美丽所震撼,还可以用最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有形和体会无形。

    生命的高度

    我们可以通过磁场来确定地球的南北两极,并由此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你会说因为两极是客观存在,南北半球的种种不同也是客观存在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以自然为法则生长的,那么人体是不是也有两极呢?答案是肯定的,人体以“肝与肺”为两极。

    《素问.禁刺论》有如下记载“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同时《灵枢.本神》也记载了“肝藏血,血舍魂;肺藏气,气舍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肝极在左(此处使用肝极一词,主要区别于肝脏,肝脏在身体的右侧,而肝极却是在身体的左侧发挥作用,此为体用之分,切勿混淆),肺极在右;肝藏血,血为阴,左侧肝极为阴,肺藏气,气为阳(气亦有阴阳之分,只是气较血来说为阳),右侧肺极为阳,气血运行并连接左右两极。

    人体的阴阳两极

    身体左右两边的身体内部环境分别由肝肺来主导,就像是南北半球有着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季节一样。肝作用于左侧并驱动血来完成气血的运行,而肺作用在右侧并驱动气来实现气血的运行。在五运六气学说(后文详细介绍)中,肝为厥阴风木其性升发向上;肺为阳明湿土其性收敛向下,肝肺的一升一降分别主导左右身体的气血的运行,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值得在此说明一下的,人体气的运行并非是左升右降这么单一循环,而是上下左右内外往来交错,充满整个周天。此处说所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是指,肝在左发挥升气血的作用,而肺在右侧发挥降气血的作用,从而实现全身气血的循行与阴阳的平衡。因而当身体一侧出现病症,都可以通过加强肝和肺驱动气血的功能来治疗,例如右侧肋胁痛,可以认为是肝气郁结所致,若用针刺调气,需要从肺下手,而从肝则效果不佳。反之,当身体一侧出现问题时,也可以用来了解肝与肺的状态,以诊脉为例,左脉关上侯肝,右脉寸上侯肺,左脉弱为阴虚(血虚),右脉弱为阳虚(气虚),都是左右双极的临床应用。


    五行

    《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中华五行

    五行所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产收藏,以生寒热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素问·六节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生冬,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肝属风,属木。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心属热,属火。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脾属湿,属土。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肺属燥,属金。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肾属寒,属水。

    五行扩展图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二分法,那么五行则是一种五分法。从《内经》里我们可以看出,金:从革。收敛的作业,下降的功能。水:润下。水主寒;主收藏的功能。 木:曲直。生发的功能。火:炎上。温热上浮。君火,以明在下(少阴君火)。相火,加温于下(少阳相火) 。土:稼穑。湿土,有热有温,藏温度和湿度。

    五行相生相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说明肝生心,木生火)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说明心生脾,火生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说明脾生肺,土生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说明肺生肾,金生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说明肾生肝,水生木)

    《素问·宝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说明:肺金克肝木。《素问·宝命全形论》火得水而灭。说明:肾水克心火。《素问·宝命全形论》土得木而达。说明:肝木克脾土。《素问·宝命全形论》金得火而缺。说明,心火克肺金。《素问·宝命全形论》水得土而绝。说明,脾土克肾水

    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行制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化生大病。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五行制化是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五行相生可以构成一个闭合的线,五行相克可以是给这条线一个向外的张力,五行制化才能使它变成一个完美的圆形。正如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水得火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渗,则水不过润。皆制化自然之妙用。

    五欲辩证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咸补,甘泻。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辛补,酸泻。

    肺欲降,急食酸以降之。酸补,辛泻。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苦补,咸泻。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苦泻。

    心味苦;肾味咸;肝味酸;肺味辛;脾味甘

    五脏与五味对照图

    五脏之所欲,上下左右互欲其味,当中不动的规律。心⇔肾,肝⇔肺,脾⇔脾。当一种味道特别喜欢,或者难以接受。也可以由此推断出五脏可能某一太过或者不及。

            爱酸→肺弱或肝过←厌辛
            爱辛→肝弱或肺强←厌酸
            爱苦→肾弱或脾湿
                        脾湿或心弱←厌甘
            爱甘→      脾弱      ←厌苦
                              肾弱      ←厌咸     

    五味的应用

    《灵枢.五味》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虽然《内经》年代久远,但是它所提倡的“五宜”仍然对现在病人在疗养中起到指导作用。

    《灵枢.五味》中第一次提出五禁的概念,“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五禁是根据五脏所属的五味在加上五行相生相克推断而出,与五脏所欲所苦出现了不同。如何理解这种不同呢?中医有病症之分,症早于病,病重于症。五欲五苦可以在病症行程的初期发现身体的问题,提早发现提早治疗。五禁在用于病已成后,药食的禁忌。它们的是用处不同,而非自相矛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火竹言[医理篇㈠]之阴阳五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iu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