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周敦颐的《爱莲说》,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也体现了人物朴实无华的风姿和高洁、质朴的品质。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同时,“出淤泥而不染”也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荷花之所以会出淤泥而不染,主要是因为荷花的表面有一层蜡质结晶。当花芽从淤泥中长出来时,由于表层的蜡质结晶起到保护作用,污泥浊水很难渗进去。此外,蜡质结晶与水不相融,即使有少量的污泥附着在花上,只要有滚动的水珠,就能把污泥带走,达到自我洁净的效果。
荷花花朵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蜡质结晶起了作用,那荷叶出淤泥而不染又是什么原理呢?
原来,荷叶的表面上生长着许多微小的乳突,大小约为10微米,平均间距为12微米,而每个乳突上长着许多直径为200纳米的绒毛。这种特殊的构造,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座座毗连的山峰,当水落在荷叶上时,就会比较容易形成水珠,随风滚动,但不会浸湿叶面,而且还能带走叶面的污物。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荷花不仅是“出淤泥而不染”,甚至可以说是“出水也不染”。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让我们明白了清者自清的道理。
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和赞美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坚守自我,保持高尚品格的人。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学会明辨是非,利用社会的积极影响,自觉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在不良环境中健康成长。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让我们明白了清者自清的道理。
附—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