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都可以用,偶尔的,阶段性地去保护自己没什么坏处,可悲的是一直骗下去,让自己一辈子活在剧情里……”
听鲍阅老师讲自卑的防御机制,分析从酸葡萄心理到甜柠檬心理,让带来不愉快感受的现实合理化,她总结出这样的观点,犹如对清创的伤口进行缝合。不能一辈子都活在心理的剧情里,可谓直击灵魂!或许,很多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只不过是一种幻象,是一幕幕自编自演的海市蜃楼剧照。这样的剧情,伴我走过半生。幼时,母亲不在身边,母爱严重匮乏。听旁人说起,母亲非常能干,知书识礼,能歌善舞,是个美人。在其他小朋友被母亲打扮得漂漂亮亮时,就会在心里勾画,自己的妈妈如果在身边,自己一定是人群中最美的那个小公主。带着这样想象出来的期盼,度过那些最无助的幼小时光。高考失利后,难以面对现实,在亲朋好友关心前途与何去何从的问询中,便告诉别人,不用复读了,母亲的一位朋友已在某地联系好一份不错的工作,不日便会去上班。就其实,这事根本就子虚乌有,如此的幻想被重复几遍后,连自己都以为是真的,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竟然减轻不少。直到最后慢慢接受复读的现实。“等房子升值赚了钱,买点啥好呢?当然首先得去买漂亮衣服,上次看中的那件喜欢的,价格太昂贵的裙子,一定要买两件,一件自己穿,一件挂在衣橱里看……”畅想着美丽的白日梦,没等话音落地,兴奋地拉着莫名万状的家人出门,立马要去购物。似乎,幻想的一切,已然成为现实,触手可及。如此的虚构臆想,自说自话,时不时地会冒出来。通常,都是能力所不能及,而愿望又无比强烈的事。这样的幻象,让我们陷在内心的剧情里,难以自拔。就其实,是我们从小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在外界的反映与投射。生而为人,总有那么多无能为力,心难所愿。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我们是那么渺小,会有一种人性上的自卑。在不能选择的出身上,父母凭着本能的教养方式,让孩子被比较、被要求、被忽视、被委屈,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在难以逃脱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大小强弱的差异导致无意间遭受权威的碾压,会限制大脑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正是这种自卑感,成为人类持续进化的牵引力、个体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桎梏。我们不敢面对内心的自卑,所以我们需要给心灵带上面具,形成林林总总的防御机制,让我们逃避那些难以掌控的痛苦、挫败的体验。那些童年已在我们内心形成的各种剧情,往往遮蔽了真实的自己、客观的世界,让我们活在种种角色扮演中,久而久之,形成虚假自体,甚至与角色融为一体。这样的剧情,让我们总有一天会面临幻灭的新灾难,或许会带来更深的自卑感。比如,长大后当母亲回到身边,我却发现,她比我想象出来的仙女相差迥异,如此沉重的打击,带给心灵的伤害,并不比母爱的缺失少。直面人性的自卑,悦纳自己的不完美,是真正变好的开始。正如《自卑与超越》所说,“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画地为牢。”
走出心理的剧情,试着去看见真实的自己,看见真实的他人,当我们看见的一刹那,世界将变得祥和而温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