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告诉我们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
如何更有力度的说服一个人?答案是讲故事!!!
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斯大林
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听故事,因为联想而产生的画面感调动了人们的五感和情绪。
一次非洲的慈善捐款,第一个版本列举了一个详实的统计数字,马拉维有300万儿童面临食物短缺,安哥拉2/3的人口,也就是400万人,被迫远离家园等等
第二版本说,你的全部捐款会给一个叫诺基亚的七岁女孩,她生活在马里,家里很穷,时常挨饿。你的钱也许能帮他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答案很明显第二个版本收获了更多的捐款。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世界里,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的具体的表情。
我们的潜意识早就已经学习了快速判断人的真诚程度和事件的紧急程度,我们不会把钱借给一个嬉皮笑脸且名声不好的坏人,我们愿意把钱借给一个窘迫不安的众所周知的好人。
进化的本质,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观察人脸和对方的情绪,对一个人作出判断。
这种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智,在这个体系里,我们首先关乎的是名声和面子,而不是利益。
我们的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这种评价叫价值观,但所谓价值观无非就是给人和事,贴或好或坏的标签。
更好的激励员工——发奖金,
NO NO NO 因为只会适得其反
奖励是一种负能量
《经济学人》报道,有这样一个实验,伦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经济学家跑到中国的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对中国工人做了一个实验。
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了受试者,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
不都是完成任务多拿80块钱吗,但是有区别,在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钱已经是自己的,关键词是“失去”,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论叫做“损失厌恶”,人们总喜欢获得,害怕失去。
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次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
也许工厂获得的教训应该是全面提高员工工资,一旦员工完成不了任务,就扣钱。
在《我们如何做决策》这本书中,作者乔纳.莱尔描写了一个类似的实验。
第一个选择是赌一把,赌局的概率是有40%的机会可以把50元都拿走,60%的机会是一分钱都拿不走,
第二个选择是不赌,直接拿其中20元走人
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直接拿钱走人,只有42%的人选择冒险,与中国工人的实验类似,如果实验人员把第二个选择换个等价的说法:改成直接损失30元,尽管实际条件完全不变,却高达百分之62的人选择冒险,典型的“损失厌恶”
这个实验当中,实验人员正在用核磁共振观察发现,杏仁核,兴奋了,这个区域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感情。
人们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感情,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情感
恐惧使人害怕损失,浪漫使人热爱冒险,
坏比好更重要,负面偏见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如果向你介绍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同时告诉你一条他的优点和他的缺点,你更容易用缺点去记住这个人。
也许你曾经多次帮一个朋友的忙,他觉得理所当然,一旦有一次你没有帮他,他可能会非常生气,以至于多年以后他可能会忘记你帮过他的忙,只记得你曾经拒绝帮他。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假如给杀人犯立功赎罪的机会,让他们去救人,请问你认为一个杀过一个人的杀人犯要救多少人才能弥补他的罪过呢?结果显示是25人
另一个更常见的现象是批评和表扬,比如你写一篇文章,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最多也就点下赞,更可能什么都不做,而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则更会采取行动,要发表一篇评论,非得告诉你他的一些意见,读者的负面偏见很可能会造成博客上更容易出现负面的评论,但文章的作者可能也有负面的偏见,表扬的评论他会不在意,而批评的评论他可能很在意,如果是这样的话,结果就不太好看了。
这个也是非常明显的破窗效应。
《正能量》的作者也写过同样道理的“表现原理”,当你持续的表扬或者给予员工奖励时,只能起到短期的激励作用,一旦进入疲惫和适应奖励的阶段,反而会严重打压员工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