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成长始于自知、保持觉察、终于习惯,习惯成自然。
从无知到自知是最难的,我们常常处于自我中心(无知)而不自知。
有一天在单位附近遇到了一个同学,已经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后很亲热随后邀请她到我单位坐了坐,聊天中得知她现在在保险公司工作。知道我没买保险后,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起保险来,耐心听她说完我很婉转的拒绝了。之后没过多久她又联系了我。寒暄几句后又切入主题继续介绍她认为很好的大病保险,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某某得了癌症因为保了险赔了几万块钱……一年之内住院两次还可以追加多少多少钱…她们全家都保了…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没有觉察出此时我已经听不进去了。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又一次被拒绝后她依然锲而不舍,之后继续找机会介绍这款产品,直到我彻底对她失去了耐心,电话也不接了。
同为保险人为什么有的人业绩好有的人业绩不好呢?有的人说的话我们爱听,有的人说的话我们不爱听呢?人和人的觉察能力是有差异的,许又新教授说过“人和人的差异也许比猿和苍蝇的差异还要大”
从心理层面看,人不过是为两个字而活:一个是“情”,一个是“欲”。如果为一个字而活呢?大家觉得是哪个字?对,就是“欲”。“欲”,就是我们的欲望,我们的需求,它能产生动机,有了动机才能有行动,行动就会指向并实现目标,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欲望是内隐的,情绪则可以外显。心理学把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叫表情。表情分为三种: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觉察能力强的人可以敏锐的通过你的各种表情读出你内心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实现双赢的结果。而我同学呢缺少察言观色的能力,没有看清楚我需要的是什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她需要的就是别人也需要的。所以越坚持反而离自己的目标越远。
我们如果出去讲课,想要讲的内容让大家能入耳入心,也需要察言观色。通过观察大家的表情来判断,如果看到大家兴致勃勃,目不转睛……说明大家爱听,如果看到大家玩手机,打瞌睡时就需要调整我们讲课的内容了,或者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再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
孩子出生后,当他哭时,我们常常能敏锐的觉察到他是饿了,渴了还是烦了,从而给予积极的回应,会通过爱抚情感交流,游戏互动等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而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觉察孩子需求的能力反而退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我们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号让孩子听自己的安排,满足自己的期待,常常出力不讨好,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说明我们正从无知走向自知,开始自我的成长。从有改变的意识到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觉察之心,学会换位思考,觉察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当自己才能把别人当别人。使自己从知道而做不到逐渐到能做到,并成为习惯,习惯成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