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缘
脑死亡:界定生命终点的标准

脑死亡:界定生命终点的标准

作者: 澡花可视化读写 | 来源:发表于2020-01-15 23:17 被阅读0次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跟大家谈谈如何界定生命的终点这个话题。大多数人认为,生命的终点就是心脏停了,没有呼吸了。其实,这种看法错误地混淆了生命体征和生命的关系。

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医生在写住院病历的时候,一定会首先记录这四个生命体征。任何品牌的监护仪,一定会包括脉搏、血压、呼吸、心电波形的检测。在多数情况下,有生命体征就代表着有生命。生命体征正常与否,代表了患者病情的危急和严重程度。

但是,有生命体征不一定代表着生命还存在。早在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就制定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标准。截止2019年,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脑死亡标准,其中有90多个国家通过了脑死亡立法。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不可逆的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和脑电波消失。符合以上全部标准,并在一定时间内反复测试、多次检查,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病人脑死亡,也就是病人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即使脑死亡的病人有心跳、有血压、体温也正常,在呼吸机的支持下可以呼吸,但是这些指标并不代表着生命还存在。简言之,一旦被诊断为脑死亡,说明病人已经死亡。

与心跳、呼吸停止相比,脑思维是更科学的死亡诊断标准,主要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大脑才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载体,是人体的司令部。在现代医学科学还没有诞生的时候,人们把心脏看成思维的载体。很多词汇把心脏当成思维和意识的来源,比如伤心、用心、细心、心灵等。现代医学科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已经明确,脑死亡就意味着作为人本质特征的意识已经消失,这代表着生命的终结。

第二,从生理角度来看,现代医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维持生命体征。心脏不跳了,可以用药物维持;呼吸停了,可以用呼吸机支持;血压低,可以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实验证明,某些动物即使死亡了,它们离体的心脏仍可以继续跳动很长时间。但是,一旦发生脑死亡,就没有逆转的可能了。很多时候,维持生命体征,并不等同于挽回了生命。

第三,大脑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肾脏衰竭了,通过肾脏移植,一个人还可能健康地生存;如果肝脏衰竭了,也可以移植一个肝脏;甚至如果心脏不工作了,还可以移植一个心脏。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大脑死亡了,可以给他移植一个大脑吗?先不说技术上是否可行,即使技术成熟了,被移植了大脑的人,还是他本人吗?这就是用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的第三个原因。

特别要指出,脑死亡不同于植物人。从生理角度来看,植物人的脑电图还会有一些杂乱的波形,但是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会变成一条直线。而且植物人的脑干功能还在,会有自主呼吸和神经反射,还会无意识地睁眼,甚至有吸吮、躲避疼痛这些基础的反射。但是脑死亡患者陷入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所有大脑功能都会消失。换句话说,植物人还活着,有苏醒的可能,依然有救治的价值,但是脑死亡者永远不会出现奇迹,二者是生与死的区别。

脑死亡诊断标准的确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不仅定义了生命的终点,也能指引医生做出正确决策,更体现了医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首先,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可以让病人安静地死去,并减少无谓救治带来的痛苦,从而让死者更有尊严。其次,及时确认死亡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最后,脑死亡诊断标准还可以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的可能。

参考资料:

薄世宁:《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脑死亡:界定生命终点的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uyx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