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已近“五·一”,却正是东北人“难过”的时候。因为此刻,运行了半年的供暖已经停了,而室外温度还没有升到“暖”的程度。
似水的冷,在夜晚格外突出,以至于被子上要分外压上一条厚被子,才不至于冷得睡不着。
白天,也可以硬抗,但更多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是要用空调,或者手捂着“热宝”过活。
说来好笑,身为东北人,却如此怕冷。
从春天到夏天的温度,人们的感觉有个过渡期,恰是这“青黄不接”考验着人们的忍耐力,尽管这段时间很短,20天左右,但也颇有些令人度日如年。
为什么人们在季节里偏偏要留下这一段,承受着天气的变化,自寻取暖的方法,以“熬”的姿态度日月?为什么取暖不能再延长一段时日,哪怕多收些取暖费?
在季节的转换中,总有过渡期,也许正是这份过渡,比较适合人体自我调适以适应即将到来的天气冷暖。过渡,也能用另一个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衔接。
季节转换中有“衔接”,其实处处都有“衔接”,只要事物在发展变化,只要人在成长。
例如一个孩子,上学有“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甚至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家等等,都存在过渡期,存在一种“衔接”的状态,需要应对衔接的问题。
而恰恰是每一个阶段的“衔接”处,最为人们所忽略、所轻视,如同当下我所承受的般。
轻视和忽略的原因,通常是因为“过渡期”很短,没有意识它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会在过渡的时候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细小之处方显出做事的层次。忽略“衔接”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和降低之前所做事情的效果,或者用一句老百姓的话来表述:编筐窝篓没收好口。
此刻,我深坐在寒冬过后、失去取暖的遗憾中,瑟缩在忍耐里。头脑却在谋划着另外的一场衔接:“幼小科学衔接”,这是我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幸好,人们开始意识到,总有一些“衔接”是要作为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整体的一部分,视而不见显然如同掩耳盗铃。
但愿,我们对任何事情的谋划中,都能于“衔接”处多停留,并能投入一些注意力和行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