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忙碌着却总觉得遗漏了什么,双眼想要网罗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最后总会感到莫名的晦涩。好比一岩的书名一样,人的心好似花园,遍过春夏的绽放,也有秋冬的凋零,更有时总会长满各种荆棘。
《花园里的荆棘》是关于心理疏导的书籍,也许是有了孩子之后,看书更多趋于这种类别的书。
之前有看过一本也是关于孩童教育的书籍叫《当我遇见一个人》讲的就是你当前对孩子方式就是面对小的自己,那个也许在孩提时没能在成熟的,受过伤的自己。
这本书其中第二部分也是有同样的看法。不管是其第一部分“亲密关系中隐藏的杀手”还是第三部分“身边的故事”无不都是心灵折射的效应,大多都在儿童期受到了影响。如同文豪托尔斯泰说的:“我是在童年时期,就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获得的东西,不及那时获得的百分之一”这也许也是为什么有三岁看到老之说。
关于对孩子的爱,有人说太多的爱是溺爱会毁了孩子,也有人说对孩子太严苛会造就一个冷漠的人。这也是我一直所迷茫的,究竟该怎么去爱孩子?
打骂疼爱似乎均不妥。看了大多数育儿的书,都指出给再多的爱给襁褓中的婴儿都不会多,而再大点的爱依然是必须的但得建立规则,就如同树一样,你要给它爱的土壤,雨水肥料,却不能让她在爱的养分中长歪。如果只建立规则没有爱的滋养,树早晚会枯萎,对待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加入所谓的规则如果只是不打不成才,恨铁不成钢,以暴制暴,那么将来的他不是太过胆小怯弱,就是有着暴力倾向。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需学会如何正确的爱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7个月的时候我回到工作岗位,不能够时时刻刻陪伴着她。起初,每当我去上班,她总会撕心裂肺的痛苦喊着找妈妈,我也是各种难受觉得宝宝怎么离得了妈妈呢?
1岁半左右她又被带到老家几个月,在坐车前一天晚上,平日里和奶奶睡得她突然嚷着要和爸爸妈妈睡,第二天很早被叫醒来赶车都是很乖巧的,直到过年回去感觉她是那么怕妈妈离开她。短暂的假期结束要回来上班,她也是很早就醒来了,爸爸上楼与她道别时她很不情愿,我上去再瞧她一眼,此刻她强忍的泪水才稀里哗啦的哭出来。可没有办法只有强行离开,而这次离别对她小小的心灵大大的伤害啊,过了差不多一个多月她才从不开心的情绪中走出来。
后来的后来,孩子渐渐长大,我也是越来越发觉她也没有那么黏着自己了,而表现出对奶奶的依依不舍,此间,我也是有点点心痛的,最终发现这只是自己自私贪婪的表现罢了。
因为工作,作为父母的我们并不能时刻陪伴他们,然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在孩子饿了,困了,照顾他们,陪他们玩,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爱的主要施予者来自老一辈,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私欲强行否定这些,好比摧毁了他们心中安全的堡垒。
爱她,不是占有,而是陪伴。即便是陪伴的时间是有限的,也应该是全心全意,而不是敷衍,积极努力的爱终会让你减少你与孩子间的生疏,哪怕是由于不得已的长时间分开。
讲到沟通,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不善沟通的人,这一点也影响到我对孩子的教育。
从出生,平日里话不多的我也想努力与她对话,因为了解到这对她语言期是有至关影响,两岁左右叛逆期的她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总是好奇为什么,偶尔也会乱发脾气调皮捣蛋。而自己在有些时候总是穷于应对她的成长,面对她不听话时,多数采用的是恐吓或强行采取自己的想法,如今看来这种办法并不受用,反而有可能在她幼小的心灵撒下了荆棘的种子。
在此书中一岩讲到“我碰到很多这样的孩子:总是被父母指责“太懒”,“做事没有动力”,“缺乏进去心”。一深究这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沟通永远都是简单而粗暴的模式:我给你讲道理,你照着去做。很遗憾,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倚仗着恐吓和威严还能逼着孩子做点什么,等他们有了判断力时,父母的道理再合理也不用管了,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当他遭遇到问题超越于他现有的做事经验时,他的内在根本没有可供他使用的经验资源,所以退缩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他强调沟通其实是为了扩展孩子的人生经验,你传达是简单粗暴的信息是与不是,那么他的人生经验必然也是单一的。
这些是我读到本书感受最深的部分,对于孩子的教育不是说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就是成功的,你要用心呵护她心灵的花园,莫让晦涩的荆棘种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