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写完一些东西,想去外面透透气。
盯着电脑屏幕已经四个多小时了。
她伸了个懒腰,趴在阳台的窗口眺望远方。
门前是一片瓦房。在这座逐渐繁华起来的小县城,瓦房已经不多了。
幸运的是,她家阳台成为了最好的观景台。
这片瓦房恰到好处,没有遮挡她的视线。与往后一些的楼房、街道形成幅层次分明的彩铅画。
后头那栋还没有正式开售的电梯公寓,还挂着招商的广告横幅。再望远一点,就能看见县城医院的标志。那是爸爸工作的地方。
电梯公寓可比她所住的这栋旧楼高出了好一段。
渲染在蓝色画布上的那团白云,一半被公寓遮住,另外一半漫不经心地飘浮。
这扇窗外的风景,她早就看过无数遍了。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像今天一样冷清。
就连平时最爱看的云,此刻也像是不尽人意的败笔。
(二)
不过这算一番别样的景致吧。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空无一人的街道,才最令人心安了吧。
她顺着一条不知去向的小路望过去,延伸了好远。
突然就很想知道,这是通向哪的?
直到小脑袋几乎九十度旋转,狼狈地把脸挤在窗户的玻璃和防护栏的空隙中间,才看见那个她从未在意过的方向,早已盖满了高楼大厦。
原来是那儿!
一阵惊喜过后,心里又一阵说不出的失落。
在外读书的这些年,她到底是错过了这个城市多少的成长。
她很想找个人分享,弥补上她迟到的称赞和震撼。
奈何家的空间外,有更需要爸妈的地方。所以,在各家各户足不出户的日子里,她时常是一个人在家的。
!
她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然后目光敏锐地在每扇窗前搜寻着。
一扇、两扇、三扇……
直到她目光可及的每一扇窗户都被扫视完,眼睛里的光再次变得黯淡……
孤独的的确确是从这一刻才蔓延开来的。
这幅彩色画随着低落的情绪,逐渐变成灰白且带有阴影的素描……
(三)
妈妈回来了。
钥匙插进门锁的声音打破了这个空间内长久的沉默。
她开心一点儿了。
“妈,你说那些人……为什么都不从窗户往外看呢?”
“什么?”妈妈一边脱下鞋,一边疑惑地望着她。
“他们在家不无聊吗?”她指着阳台的窗户,“一直盯着电视、手机,难道不该站在窗前看看远处吗?”
她又说:“我经常往外看,可我从来没有看到有人和我一样啊……”
妈妈有些疲倦,径直往屋里走去:“你怎么知道人家在家里,就没有其他放松方式呢?”
这显然不是她想要的答案。
如果偶然发现一个和她一样在窗前眺望的人,她一定会为之动容吧。
因为那是一个隔空的共鸣,一个沉默的共鸣,来自于同她一样欣赏风景的陌生人。
可是现在,只有被空虚包裹的失落。
(四)
她已经半个月没出过家门了。
尽管这个家并不大,但她总能找到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不算无聊。
爸爸妈妈回来的时候,会给她讲外面发生的事情。
进出小区是需要登记的、去超市买东西需要出示采购卡、他们工作需要工作证、工作回家需要扫码……
这些,她都没有亲眼见过。
见过的只是从窗户看出去的街道,在必要的关卡用绿色的网遮拦了起来;偶尔出行的路人戴着口罩,快步来去。
她开玩笑地给朋友们发信息。
她说:喂喂,我好久没有出过门了……突然感觉外面的世界好陌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惧症。如果以后在你面前没那么活泼了,你别不理我……
朋友们回她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前几天,她一口气看完了《小森林》夏秋篇和冬春篇。
这两部电影口碑极佳。
以类似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一位女孩因为无法适应城市生活而回到乡下,独自务农生活的治愈系故事。
她是冲着高分和清新的画面感才去看的。
老实说,她并没有那种十分治愈的感觉……也许是她审美不行,或者她性格懒散,又或者她畏惧独立……
她是喜爱和佩服那个女孩的。可她压根儿就不是那种独立又勇敢的人嘛。
初三那年,妈妈临时有事不能去接她放学,她就坐错了公交车;十九岁的冬天,撕手上的倒刺把自己送进了医院做手术;大三的时候烧一盆开水,她等了好久终于忍不住问妈妈,这个水到底开没开……
(五)
她确实越活越小了。
什么事都不会做,或者说根本只是不想做……很长一段时间,愿意被她依靠的人太多了。
但她太过自我了。
那条看似开玩笑的信息,不是玩笑,是真真切切的恐惧。
她眼里闪过的黯淡,其实就是由霎时经历的孤独引起的。
如果哪一天,她真的需要独自生活了,人们不再愿意去理解她了,她该怎么办。
她沉默,没有答案。
但我想,这番心底暗涌的波涛,到底还是冲不垮她的。
希望所有人,都能再给她一点时间。
(六)
等这个小城恢复生机的时候,她终将要去面对了。
面对那些必须解决的问题。
她唯一认可《小森林》的道理是:如果因为逃避而回到安稳的家,过安稳的生活,那是对家的亵渎。
至少她是向往屋子外面的世界的,也向往屋子外面的人。
而我唯一能做的,是当她再次伫立窗前时,拼命的朝她挥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