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牛尾巴

作者: 捧个大瓜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13:36 被阅读0次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职场中最为揪心。如果你某一天与老板就餐时,自己先挟了菜或者将对准老板的鱼头转了方向,或者走了嘴,说了不该说的话,估计以后你的职场生涯会过得相当郁闷。至于提升、晋级、评优之类,基本与你无缘。

    细节决定饱满,这句话在文学创作中最为当紧。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是由一个个细节精心搭建起来的。它们犹如人体的细胞,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一致,构成一具完美姣好的身材。

    有一个小故事颇能说明问题。

    宋代有一位收藏家,收藏了一幅戴嵩的《斗牛图》,因怕这幅名画受潮,常拿出来晾晒。有一次,他正自得其乐地欣赏,路过的一个牧童看了,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气。

    收藏家有些不悦,问:“你这小子,懂什么画,这般小看我的珍品。”

    牧童笑嘻嘻地说:“我虽不懂画,但牛我可是看得多了。两牛相斗时,力气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腿中间,这画上的两头牛,斗得很激烈,尾巴却翘得高高的,与实际情况不符,显然是画错了。”

    收藏家再仔细看了看画,想了想,觉得大有道理,怏怏收起了它,从此再也没有炫耀。

    这个故事给人以下启示:一,收藏家喜欢嘚瑟,卖弄,却丢人现眼。二,这幅画是赝品。但纵为假货也是精美的,不然,蒙不住收藏家的眼睛。三,操刀这幅假画的人粗心大意。四,收藏家缺乏生活的亲自体验,他没有放过牛估计也没有亲眼看到互相打架的牛。五,牧童却有深深的体验并且善于观察,尤其对于细节的观察。

    一般来说,人们大都喜欢将眼光投向激烈的两牛打斗场面,因为那里是矛盾的焦点,仅看两只死命牴牾的牛头,而未看牛尾此时的形态。

    但不管怎么说,不论这幅画如何精美或者顶着大画家戴嵩的名号,只这个细节,就让它从价值万金跌成了地摊货。

    如果谁花了重金予以收藏,指不定就这条牛尾巴就会让他倾家荡产,一夜由大富翁变成穷光蛋。

    由此可见细节的当紧性。所以,具体到阅读写作上来说,要有牧童那般的眼光,善于观察并牢牢抓住牛尾巴。

    受此启发,我曾经观察过不同类型狗们奔跑时尾巴的形态。比如萨摩耶撒腿奔跑时,它那粗长的尾巴几乎与身体一条线向后,整个狗如离弦白色的箭镞。而柴狗跑起来,尾巴是向上,如半卷的句号。哈士奇奔跑时尾巴介于半翘半垂的状态。泰迪很搞笑,是夹着尾巴跑······

    这是生活中的小事件,在我们的周围,如果留心,都可以看到运动或静止的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细小区别。

    而在阅读中,沉浸于文字的海洋中,有些细节就更有意思了。如果反复精读某一作品,可发现作者那些独具匠心的细节构文。

    以鲁迅作品为例,《故乡》中,最让人印象深刻之一的有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句在文章前和文章后,它的顺序就不同。前面,当鲁迅听到闰土时,脑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结尾处,“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同样的情景,但前面是从天上写到地下,而在结尾却是从地下写到天上。

    另外,文章的开头,是镜头的逐渐拉近: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

    文章的结尾,是镜头的摇远: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句法和情景的变幻,使文章摇曳生姿,跌宕起伏,并前后呼应,显得结构严谨。

    在《祝福》中,这样的细节就更需要用心体会。比如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我曾经戏问一位简友,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待了多长时间。结果他答了出来。我问他依据是什么,他说,祥林嫂试工定局后每月工钱是五百文,而她的婆婆劫她回去,与鲁家结账时,共得了一千七百文。

    从工钱上来推算,那就是三个半月。他的阅读算是精细的,如果用识别《斗牛图》那个牧童来比喻,他也是抓住了牛尾巴,牧童一个。

    这让我很佩服,因为与我的算法一致。不过,我写这篇文章时,再仔细看了看,还是有误,准确来讲,还有二天的试工期没加上,因为是第三天定局。严格来讲,应该是三个半月零两天。

    《祥林嫂》这部小说篇幅很长,其中包含的推动情节发展的细节很丰富,很有味。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因为又成了寡妇,所以但凡祭祀就从不让她沾手了。但如何表现,却是显现了鲁迅的匠心。他是从四婶的语言顺序以及行为上来进行展现的。

    祭祀时,祥林嫂还记得照旧地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四婶慌忙说。

    她讪讪地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

    而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自认为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时,在冬至祭祖时节,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我们可以看到,四婶在这两次的说话顺序。

    前一次,还把祥林嫂放在前面,只是“慌忙说”,而后一次,却直接是“你放着吧,祥林嫂 !”这是非常生气的声调,而且还是“慌忙大声说。”

    如果说,前一次四婶的阻止,仅仅让祥林嫂疑惑的话,那么,这后一次却成了彻底压垮她,使她精神完全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此可见,同样的人物,同样的语言,进行前后的不同组合,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巨大作用,因而一切都水到渠成——祥林嫂走向死亡的必然。

    鲁四老爷在小说中着墨不多,最经典的细节是他那副假道学的语言。

    在得知祥林嫂被婆婆劫走后,他说:“可恶!然而······”

    卫老婆子赶家里来道歉时,他先说:“可恶!”

    待到卫老婆子油头滑脑巧舌如簧赔了礼后,他说:“然而······”

    细细品来,不打招呼就把人劫走,着实令人气愤。所以,四叔免不了生气和动怒,他便说“可恶”。

    但他却是个正统的封建卫道者,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按照封建礼制,婆婆有权决定媳妇的命运,是合情合理的,是没有什么不妥当的。所以他说“然而”。如此简洁的语言,将一个古板守旧的老监生,活生生地刻画了出来。

    还有一个细节,让人更加悚目惊心的震撼和悲哀,有如电闪雷鸣。

    通篇文章,祥林嫂有两次笑。严格上来说,仅有一次笑。第一次到鲁家做工,是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

    而在第二次到鲁家时,与柳妈那次谈话。柳妈质问祥林嫂为什么“从了”。祥林嫂说男人力气大。柳妈不信。

    祥林嫂说:“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然后“她笑了”。

    看到这个“笑”,我的心当时就怜悯地紧缩起来。也许 ,在这一刹那,祥林嫂想起了往日夫妻间的恩爱与和美。以及夫妻之间那种温馨与欢爱,于是,巨大的甜蜜涌上心头,不由自主地笑了。在她即将走向死亡时,这“笑”具有撼人心魄的以“乐”衬“哀”的艺术效果。

    文学大师们的作品,都是精耕细作的,里面埋藏着许多艺术手法的珍珠,需要细细爬剔,才能拾得三五枚,搞到一鳞半爪。

    这就需要有牧童抓住牛尾巴的眼光,精准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当然,倘若把作假画人的精湛技艺与牧童的眼光结合起来,那就更妙了,那位收藏家的赝品,就不成其赝,也定会与真画无异,得以传承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抓住牛尾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hy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