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诗和远方,背后有着多少辛酸和彷徨?

那些诗和远方,背后有着多少辛酸和彷徨?

作者: 青豆qingdou | 来源:发表于2023-03-19 13:51 被阅读0次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你以为这是新婚妻子羞答答地在问夫婿自己的妆容吗?

    不,不,不,这是唐朝诗人朱庆馀参加科举考试前,在递上“自荐信”后,委婉询问对方消息的七言绝句。

    也许你会奇怪,考试就考试呗,干嘛还要“自荐信”?它与科举考试有着怎样关系?

    在《和唐朝诗人握个手》这本书中,你能一窥真相。

    作者急脚大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语文老师,他讲课生动幽默,通俗易懂,所带班级语文高考成绩突出,深受学生喜爱。曾多次荣获省宣传部、司法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法治漫画、故事、微视频作品征集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在省市级、国家级的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已出版《和古代学霸握个手》,其他“和古人握手”系列陆续出版中。

    急脚大师专注于古代人才选拔考试制度、唐诗宋词、古文䓁历史文学的研究,善于用通俗、活泼的文字讲述严谨的历史。

    《和唐朝诗人握个手》延续了作者一贯的风格,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那些唐朝诗人的诗,及其背后所发生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书中,那位凭借“千金买琴”,成功将自己推销出去的陈子昂,是多么机智的一个人!

    他留下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侵删

    述说着他的怀才不遇和辛酸悲伤,现在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那种悲怆。想一展抱负,建言却无人采纳,辞职隐居,却莫名死于酷吏之手,大唐就这样少了一位开创性的诗人,实在让人叹息。

    那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贺知章比陈子昂幸运。

    他十岁便文采飞扬,书法独具一格。第一次参加科考,便成了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浙江省状元,他的仕途比较顺利,最后当了太子的老师。

    相较于因为考试落榜,在王维帮助下打出名气,虽拥有李白、杜甫、王昌龄等专属“粉丝”,却依然求官失败的孟浩然,贺知章不仅平安退休,还活到了86岁,实属难得。

    这些人为什么历尽千辛,一定要参加科举考试呢?

    因为在古代,读书人如果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这样一来连自己都养不活,如何养活家人?

    但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并不完善,考试卷子不糊名,考官在批阅时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和籍贯,这就让批改考卷有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所以,考试变成了拼爹、拼才、拼名气,用以显示综合能力的战场。

    在考试前,那些王公贵族、有名望的人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人才,大家据此先拟定录取名单,这叫作“通榜”。

    如果有人推荐,阅卷人会依据文人平时的作品、名气,结合考试成绩,给出最终成绩。

    也就是说,那时录取人才是以“通榜”为主,考试为辅的方式。

    所以,为了中举,诗人们在考试前想尽各种办法,翻族谱,托关系,千方百计地与有推荐权的人搭上关系。然后递上由自己所作,已装订成册的诗集,请他们点评推荐。这就是唐朝独特的考试文化——行卷。

    之后还有“温卷”,人那么多,为了让贵人们加深对自己的印象,在对方家里有婚丧嫁娶或举办宴会时,还要托关系随份子,帮人家端茶递水,混个脸熟后,如果诗文的确好,就更容易打出名气。

    除此之外,还有官方的“行卷”叫省卷,每个考生考试前按规定向礼部提交自己平时的作品,只是考生那么多,主考官也只看打过招呼、有名气的作品。

    考试前还可以写一种专门推销自己的诗,叫干谒诗,相当于自我推荐信。李白就曾经写过30多首这样的诗,用来向别人推销自己。

    书中,为了增加名气,获得推荐,我们熟悉的诗圣诗仙诗魔大显身手,游侠才子学霸各用奇招。你买学区房,他苦练基本功;这边拼财力,那边拼智慧。你懂营销,他善周旋……

    读罢书中20多位诗人的科举人生故事,不得不让人感叹:原来,大唐诗人,不止是有着诗和远方。他们笔下的诗歌,不仅是他们入仕的敲门砖,也是他们曲折人生的避风港,承载着太多失意和彷徨。能流传千古,可见其中功力,如何让人不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诗和远方,背后有着多少辛酸和彷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hy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