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三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本文是对吴宓《新文化运动之反应》的批驳。
吴宓,原名玉衡,又名陀曼,字雨僧(亦作雨生)、玉衡,笔名余生。曾留学美、英、法等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东南大学教授等。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他在1921年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期间,与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关于《学衡》杂志,我们在《估《学衡》》一文中已有介绍,吴宓也属于学衡派,当时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人物之一。
国学大师吴宓在吴宓《新文化运动之反应》这一文章中,他认为新文化本来是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当思以博大之眼光。宽宏之态度。肆力学术。深窥精研。观其全体。而贯通澈悟。然后平情衡理。执中驭物。造成一是之学说。融合中西之精华。以为一国一时之用。”然而现在新文化运动的这几个代表人物,主张偏激,只不过宣传得当,才吸引了众多盲从者。鲁迅撰写本文批驳吴宓时,取了其中的“一是之学说”作为题目。
在吴宓的文章中,他称赞了七种“执中驭物”的杂志,包括《民心周报》、《湘君》等等。“执中驭物”,大意是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意思。然而,吴宓褒奖《民心周报》刊登的文章几乎全是文言文,并且不加标点,堪称中流砥柱。“自发刊以至停版。除小说及一二来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谓新式标点。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时。亦可谓砥柱中流矣。”又赞美《湘君》刊登白话文和使用标点,是美的、好的。“《学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话及英文标点。《湘君》求文艺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话及新式标点。”
总之,自己阵营里的刊物,拒斥白话和标点有拒斥的道理;使用白话和标点有使用的缘由。这怎么看怎么有点拉偏架。难怪鲁迅会嘲讽,“总而言之,主张偏激,连标点也就偏激,那白话自然更不“通妥”了。即如我的白话,离通妥就很远;而我的标点则是“英文标点”。”
如果说,“学衡派”认为自己人写的白话文是“通妥白话”,而新文学派写的白话文是“粗劣白话”,这多少还能沾点道理。那么,“学衡派”拒斥“英文标点”,就不那么占理了。因为,“英文标点”其实就是国际通用的标点符号,也就是“新式标点”。同治七年(1868年),出访欧美的张德彝撰写了一本《欧美环游记》,其中一段就介绍了西洋标点。1919年2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这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书。1919年4月,北京大学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名教授联名提出了《新式标点符号方案》。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根据六教授的《方案》发布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式标点的首倡者之一。“学衡派”在这里评点“英文标点”和“新式标点”,总感觉有班门弄斧之嫌。
吴宓列举了这七种刊物,是将它们拉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不过鲁迅以为,这些刊物中,有的已萎缩,有的牵强,另外还有鸳鸯蝴蝶派的几种刊物也应该算在其中才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