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与家
有人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可儿女的家,从来都不是父母的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儿女再好,不如自己好。所以,儿女的房子再大,装修再豪华,生活设施再齐全,总是留不住父母的心。因为,那里不是他们的家。
二,孝心与爱心
有句俗话,说“父母疼儿女没缝,儿女疼父母没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父母的心一辈子都在儿女身上。可孩子的心在哪里?小时候在游戏上,入学后在学习上。就业后在事业上,婚恋后再配偶上……难怪人们自我调侃,说孩子的心在石头上。虽是一句戏言,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心,与儿女对父母的孝心是无法相比的。小时候孩子拉裤裆,父母义不容辞的为他擦洗,可七老八十的人拉裤裆,别说是擦洗,就是换下来的衣服,都不敢让儿女看见……
三,索取与贡献
人活着就得索取,而且从出生开始。先是向母亲索取乳汁。同时向大自然索取空气,阳光,和水。接着向学校索取知识。向家庭索取关爱与呵护。向他人索取友谊与爱情。然后再向社会索取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资料……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一直到闭上双眼停止呼吸。我们都在靠别人的劳动与创造,靠大自然的恩赐。
社会是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集体。不能只有索取而没有贡献。人的生理需求差别不大。但能力与贡献却千差万别。如果索取与贡献相等时,一个人才心安理得,问心无愧,那么当你的索取大于贡献时,我们是不是应当扪心自问:“我对不起谁?”我们是不是还应当做点什么?
四,辛苦与报酬
现在的上班族,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事业一肩挑。确实很辛苦。但要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现在的条件和收入,那真是“今昔非比鸟枪换大炮了。”不光出的力少,而且钱还比父辈挣的多。甚至还引发个别老年人的嫉妒。他们说,我们过去那么辛苦,每个月才挣几十块钱。攒一年的钱,有时连辆自行车都买不起。现在的年轻人,一上班就拿好几千,这算不算社会分配不公?可自古以来,辛苦与报酬就没有画过等号。即便是在“多劳多得”的时代,也不能把多劳理解成辛苦。吃苦受累是生产力低下造成的。生产力越是落后,劳动就越是辛苦。而劳动者越是吃苦受累,人们就越是赚不到钱。落后地区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子摔八瓣,可他们得到了多少?……
2022.10.14草于银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