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们从小到大都会被追问过一个问题:“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很多人回答的时候,都会说:音乐、电影、旅游、读书、美食等等。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只是他们享受的方式,而不是兴趣和爱好。
二者之间的区别很简单:享受,是感官接受外来的刺激;而兴趣和爱好,是多了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兴趣——能力”的循环。
相信大家都听过“玩物丧志”这句话,在中国文化里,“玩物丧志”是一个很强有力的观念。它把一切和终极目的无关的人生趣味都看成了懈怠。这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一个事实:所有大玩家都是狠角色。
人和所有动物一样,行为方式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有人要玩呢?
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揭开了谜底。
他发现,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什么文化背景,人们对幸福体验的描述都是高度相似的:你沉浸地做一件事,忘记了自我,也忘记了时间流逝,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感觉命名为“心流”。
“心流”是过去30年最引人入胜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人的幸福之源,还告诉了我们享乐和乐趣的不同:
1.享乐无序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调用高度的注意力。
2.享乐仅仅是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不能带动自我成长;而乐趣是“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且“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含新鲜感和成就感”。
3.享乐转瞬即逝,而乐趣回味无穷。
按照这套理论,即便是感官之乐,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产生“心流”。“不培养必需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了不起的洞察: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无聊。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痛苦”和“无聊”都不是坏事。它们都是老天爷给我们发来的信号:
如果痛苦了,就说明我们该赶紧去干点有用的事了,以获取资源,平息痛苦。
如果无聊了,就说明我们该赶紧去干点有趣的事了。
所以,无聊不是一段劳累生活的尾声,而是一段崭新旅途的序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