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人百天修炼【4】阳明心学

百人百天修炼【4】阳明心学

作者: 子木禾 | 来源:发表于2019-11-07 23:58 被阅读0次

    听了唐朝老师解说的阳明心学,现在复盘如下。

    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明代的王守仁开创的一个新的儒家学派。因为王守仁号阳明,他被弟子们称为阳明先生,这个新的儒家学派在后代被称为了阳明心学。这是在宋明两代,儒家一个复兴的浪潮里兴起的一个新的儒家学派。那么可能有人就要问了: 那儒家本身不就是一个学派吗,为什么你要说儒家还兴起了一个新的儒家学派呢?

    因为在孔子去世以后,内部有分裂,在战国时期,儒家就分成了八派,也叫八家之儒。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呢,儒家学说呢,就有一个衰落的过程。那么到了宋代,儒家的复兴,这个时候又产生了若干新的一些儒家的派别,宋朝到明朝这些兴起的儒家派别,我们统称为宋明理学。

    为了跟早期的儒学相区分,后来这些儒家的学派门,我们把它统称为理学,这个概念我们今天还在用,但是我们今天的这个理学,是相对于文学、医学而言的一个理学了,我们都知道这个概念是来自于西方的,在大学里面会讲理工科,那才叫理学,传统上兴起的这个儒家称为理学,也叫新儒学,在宋明时期兴起的儒家学派里面,影响最大的两个派别。一派是程朱理学,朱就是朱熹,朱熹就是程朱理学的一个集大成者,程朱理学到了明清两朝,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内容,那时,如果你想当官,就得经过科举考试。

    那么为什么要学阳明心学呢? 很多人的一生终究是被外在的东西来左右自己的身、思想,来左右自己的内心,无所适从,人云亦云。到底什么是对的,到底什么是错的,到底应该怎么来做呢,所以我们常常开玩笑讲,没有修心学的人,没有找到自己内在那个定海神针,终其一生,我们的生命就像一张纸一样的,风往哪里吹,我们就往哪里飘,终其一生都不能够安定。

    在唐朝老师看来,最简单的就是修阳明心学,要让自己像一个铅球一样,不管风往哪里吹,我们都稳稳的砸在那里,就像有人说,跟慧能大师对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人的心在动。那我们能不能够修一个“心安之处即是家”的这样一种状态?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心学的原因。

    讲到阳明心学,我们一定绕不过其核心理念以及宗旨,即四句教。在这里简单的讲一下,它的核心理念依据是聚焦,当然,阳明心学非常的博大精深,老师也只能够讲她自己七年多年来,修习心学的认知。那我们来看,讲到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我们都知道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是在学者界当中一直讲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理念。

    唐老师在这七年间修行阳明心学,发现了千古绝学的闭环效应,它是怎么回事儿呢? 王阳明说,心即理。那么这理是什么呢,理是心之本体,它是道,是一种规律,我们讲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理。当我们悟到这一点以后,无形的心和有形的理就会开始去贯穿。无形的心需要有形的理来表达,来规范,来得以呈现。所以我们常常讲念头不空过,必须系一物,讲心即理,我们知道了理怎么办呢,我们知道了理,就应该去行。那怎么行呢,就是致良知和行当中去达到知行合一,可是良知要怎么致呢,也只有在事情上磨。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磨的又是什么呢,实际上磨的就是这颗心,所以,我们很明显的就知道,心即理知道了你怎么办,就应该去行,就是致良知,就是去行。良知,怎么才能够去致呢,只有在事情上去磨。这事情上去磨什么呢,磨的就是这一颗心。

    所以老师七年来,在修行心学的过程当中,就围绕着这四大核心理念,围绕着这四大千古绝学的闭环效应去修取。达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那么一点点的内心的安宁,得到了那么一点点懂得在念头上去格物。所以说心即理,知道了理就应该去行。因为只有在知行合一的过程当中,良知才能够外显,良知从来都不是等来的,从来都不是理念当中去明白的。所以良知非等闲之能。良知一定是在困境中去磨练,一定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去磨练的。

    这里简单介绍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以及老师七年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按照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事上磨这个闭环效应,在修炼她自己。在未来有时间老师会一点一点的给大家去诠释她心目中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回到我们自己的良知本体里面,因为心学是一门功夫,不是靠嘴巴讲。

    接下来讲王阳明心学的四句教,也就是心学的宗旨。这应该是在王阳明56岁天泉证道的时候,对他的两个学生提出来的,也是告诉学生们从此就按这个版本,不能再改了,因为我们都知道阳明先生一生有三次悟道。一次是37岁的时候,在农场悟道。一次是他在50岁以后,因为在剿灭过程当中,特别是剿灭临王以后,他提出来的致良知,第三次就是他56岁在天泉证道讲的这四句,就是心学的宗旨。

    心学的宗旨和他的四句教究竟是哪四句呢,它们分别都是讲的什么意思呢?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先生56岁在天泉证道提出来的心学的宗旨,也告诫他所有的门人和学生,未来就按这样的版本出去讲,大家不用再改了。

    第一句讲世界观,事物的好坏要看在哪个地方,放在什么位置,总之我们要控调自己的知见,把所有的一切要去放下,因为我们人存于天地之间,人和宇宙的这种关系,讲的就是世界观,人与天地要达到和谐,我们心外无物,我们要去包容和接纳一切,没有好坏之分,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见而已。

    第二句讲人生观,实际上是解决我与我的关系,即我和我自己要达到一种和谐。可是许多人终其一生,最悲苦的就是我与我自己,一辈子都在周旋,我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在纠结。

    第三句讲的是价值观,我们知道阳明心学,这个学派里面,王阳明和他的团队,他们最推崇的就是行动力和执行力,他讲的是知行合一,就是说,你知道,你立马就能够做到,比如你看见一个漂亮的姑娘,那你看一下,你是不是马上心里就有了这种欣赏,你看见一朵花儿,看到就会爱上,你闻到臭的东西,马上就会有意识地就会去捂住你的鼻子。

    所以他的知行合一,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这个部分是价值观,讲心学推崇的是行动力和执行力,那么这里我们又要用故事来正来讲,就这流进之间的事情,王阳明得罪了宦官刘静,是不是挨了四十大板被贬到了农场,才有了他农场悟道,才有了他后面的一生的一些东西,所以你看他和刘瑾这个过程当中开始,别人都能够敢站出来,他不站出来,最后大家都不站出来了,然后他站出来了,那别人说:你为什么这个样子? 他说:活着就应该别人不做,你就应该做,“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别人不站出来,我这个时候就要站出来呀! 所以你看看最后挨大板子,得罪了宦官,最后贬到了农场,差点死在了宦官刘瑾的手里面,这是讲他与刘瑾的互动,讲他的个人的价值观,做人做事的立场和原则。

    还有一个就是他与他家人的互动。特别是他的奶奶,他生病以后没有请假,直接就回去照顾自己的老人,这些都是他为人处世的立场和原则,实际上,良知才是他真正一生中最高的指引,永远听从他自己内心的指引,这是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讲价值观,讲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整个族群的关系,价值观判断后的人生才是最有智慧的。

    第四句讲的是方法论。他有一个官员,大家都去学习,都去学心学,跟王阳明的学生都去学习,那个官员就说:哎呀,我忙呀,我没有时间去学习啦! 阳明先生就说:实际上呢,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去修行,而是需要我们在事上来磨。需要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来练,才能够真正的去致我们的良知。

    那再来看他的方法论,再来看他怎么做。有一个故事讲,他买地,就是说,他看到了一片地,别人要卖给他,后来他又想起地是农民生活的根子不能买,买来的话,那他怎么活呢?

    你看是不是买的时候,他想的是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能买,否则没法活,所以他没有买。但是后来有一天,他跟他的学员们又到了山上,看到的这一块地。他就马上问:这是谁的地啊,怎么这么好啊,如果在这里建学校的话,那多么的好哇? 后来他的学生就说:老师,上次不是那个人,要把地卖给你。而你担心农民丢了命根子,不能够生活,所以你没有买吗,今天你怎么又想买他的地了呢? 哇,王阳明一听到这个立马就觉得,这个私欲,这个贪念,又起来了,于是马上就坐下来打坐,马上就坐下来格物,马上就反思和去敬宗,要革除自己心里面的私欲和贪念。这就是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方法论。

    我们讲阳明心学主要是立足于人的内心修习,这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一种哲学,也是帮助我们人走向成功,或者是走向一个圣境的力量。

    那今天的人为什么要去焦虑呢,这就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的环境的一个不确定性,我们每一个人修习心学的目的,只有收拾好自己的内心,安定好自己的内心,你才能够达到苏东坡所说的那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也才能够在这个欲望奔忙的今天,在这混乱复杂的社会当中,找到一处安心、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园。

    总之,我们要清晰地是,人生最大的秘密就是心中拥有无限的宝藏,要看我们每一个人在心学的这条路上,你自己去探究根本。人生最大的真理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人生最大的战略,就是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成就他人的心灵品质,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来成就这段幸福自在、圆满觉悟的人生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人百天修炼【4】阳明心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wb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