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活动优秀文章
中国人心中的“乡土”

中国人心中的“乡土”

作者: 问蹊 | 来源:发表于2018-01-02 08:21 被阅读5次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和论证了“差序格局”等有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乡土”对于国人的意义了。

    自古以来,人们对“乡土”就有留恋,就有别样的情怀。从“乡土”的基本意义“故乡的泥土”中就可以看出。这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就有体现,例如在《西游记·第十三回》中,就有如下这样一些文字:“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国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出关而去。”由此看来,乡土的地位无可替代的,或许物质上的价值比不过黄金的价值,但是在精神和情感上是无价的。如在文中“乡土本色”一章就介绍道:作者的奶妈在作者出国的行李中放入一包家乡的泥土,若有水土不服,便拿来煮汤喝。这也体现了“乡土”在我们的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了。“乡土”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隐形的根,年少征蓬万里,落叶必想归根。

    然而,历史的演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乡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现代社会的流弊,变成了骂人的词汇“土气”,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想必是时代的发展,都倡导人们以顺遂时代发展为荣,导致了人们形成了类似‘乡土妨碍了高楼大厦的建立,所以应该被唾弃’的思想。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面对历史上的东西,应该是继承和发展,而不是消灭和摒弃的,更何况“乡土”是和黄河母亲一样的存在,怎能被厌弃?“时尚是个圈,总有一天会回到原点”,所以我相信“乡土”终究会荣耀回归,现在不是越来越多人追求土特产,乡村有机无公害吗?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在熟人堆里长大的,这里意味着熟悉,安逸,然而我们逐渐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很多人热衷于外出闯荡,寿数到了,只想安于故土,与乡土融为一体,永不分离。“从来处来,从去处去”,我们来去是乡土同一处。

    文中“再论文字下乡”一章对于“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这一问题有讲到“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乡土的文字并不是在基本上发生的”这一解释。然而,我却另有想法:从石器时代的结绳记事起,文字可以说是源于乡土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变成了庙堂性的,本书中提到:“文字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不,就像生命来源大海一样,文字本源于原始乡土,文字发展期间上了庙堂,终究会以平常的方式回归乡土,传播文化。乡土也是文化的温床!

      在“差序格局”一章中有这样一些话:“‘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移动,故创造性无穷。然而,我们的“乡土”只会牢牢镶嵌在中国的土地上,不伸不缩,将“唯一性”镶嵌在中国人的心里。

    关于家族,本书在“家族”一章中提到家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是个绵续性事业社群,且主轴在父子之间,是纵向的。哪怕乡土社会在改变,我们的家族观念依旧延续,所以即使为了家族,我们的“乡土”也不会被遗忘。

    社会变迁了,新环境的到来造成了我们的困难。在“名实的分离”一章中说道:“人们不会在发觉旧方法不适合之前就把它放弃。旧的生活方式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究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这是旧的生活方式,那么“旧的乡土”呢?其实,“乡土”不变,或者说时时刻刻都是新的,或者时时刻刻都是旧的。总之,在粮食高产的今天或许“乡土”已不能再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效益(利用土地资源盖房等除外),但中国人是不会放弃对“乡土”的信仰的,这是我们融入骨血,代代相传的,不可磨灭的记忆。

    不管是从“乡土”的本意还是到其延伸的意义,“乡土”对中国人的意义都十分深远,我们有着独特的,情有独钟的情感,这种深入血脉骨髓的传统是文化,是一种爱国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心中的“乡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vxf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