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直被一个困惑扰心:为何如此多的负面的、危害社会和谐的、影响民众心理的不良事件充斥网络?以致于见义勇为成为人人躲之不及的“瘟疫”,行乞讨钱成为一种职业,嫁女礼金“万紫千红”成为普遍攀比的现象。固然,民众的素质和觉悟是一项重要因素,但是在传播事件、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媒体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无可厚非,媒体正常报道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是分内之事,但在分外,媒体承担的是一项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正义、引导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责任。
如今,为利益所趋,被金钱所惑,众多媒体甚至知名媒体也开始以噱头来赚取浏览量。比如某某网最新报道的一篇社会事件,标题为:“青岛:大妈拍‘棉花肉松’发朋友圈,蛋糕店当晚被围”,看到这一标题,我想,大多数读者会认为这家蛋糕店太没有良心,违背道德,竟然销售“棉花肉松”,如果多数读者只浏览标题而不看内容,那么这一事件就被会被恶传,甚至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影响。但是,事实是拍视频的两个大妈纯属造谣,经食药监部门检查,这家蛋糕店根本不存在“棉花肉松”,两大妈因此受到法律制裁。这样一件正能量的事件,在食品安全人人关注、时时遭受质疑的时代,理应加强宣传,但是经媒体的这一噱头标题,正能量瞬间消失,甚至可能带来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试问,相对于传播正能量、树立良好的新闻价值观,难道拟定有噱头的负面标题真的这样重要吗?标题换成“青岛:大妈拍虚假‘棉花肉松’视频发朋友圈,受到法律制裁”,正能量瞬间显现,既给人以忠告又给人以警示,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负面新闻充斥网络如果不加以制止,民众自然会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心会逐渐冷漠,道德滑坡会越来越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如果有一天,真的“老死不相往来”,国之悲哀,民之不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