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不懂这本书的人是庆幸的。
因为,对于迟钝而健康,兴高采烈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那些敏感而柔软的人的世界的。
我不知道我该庆幸与否,对于这本书,我是爱恨交集。
既让我庆幸,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和我一样的人,我们同样有着一些难以曝光的阴暗面。原来我还是有共情能力的,我可以理解那些内心敏感而软弱的人的自白。
又让我难过,尽管有着同感,仍然找不到办法做不到撕裂自己,走不出自己的画地为牢,自己的作茧自缚。只会,逃避现实。
在旁人看来自己与常人无异,正常学习生活。而当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用鲁迅先生的话评价自己,即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外,还有人说这本书满满的负能量,作者对内心阴暗的赤裸裸的描写,看罢只会让人抑郁。这种文学作品的意义在哪?
知乎里有个高赞回答: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存在的意义并非充当明灯给人引路,也非从这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中,给你生生发掘出什么“经验”“教条”出来。它所做的只是描摹,描摹作者的人生,描摹作者眼中人生的常态,再让你在经历了类似的情景后,回到书中去感受他,就像和一个你过去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嫌一副绘画“没有积极意义”,同理,小说也是如此。
这个回答,也回答了我近期的疑惑。
近期,我总在想自己回忆并记录那些和身边人的过往,去想并写下来,到底有什么意义?化于文字的那些回忆,幸福与痛苦交织,只有我一个人闲得发慌才去体会。而文字里和文字外的他们并不知情,我的回忆和记录又有何意义?
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我在描摹我的人生罢了。文字里和文字外的他们,知不知道我的孤独哀伤和兵荒马乱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是我的人生。
《人间失格》,这是一本我不愿意看第二遍的书。
一如不会看第二遍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且谈谈书里的一些细节,和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家人就餐一声不吭,叶藏深觉不寒而栗
1.
关于叶藏一家人吃饭,作者是如此描述的:
用餐的房间有些昏暗,午餐时一家十几个人全都一声不响地嚼着饭粒,那情景总是让我不寒而栗。再加上我家是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所以,每顿端上饭桌的菜肴几乎一成不变,别奢望会出现什么稀奇的山珍,抑或奢华的海味,以致我对用餐的时刻充满了恐惧。我坐在那幽暗房间的末席上,因寒冷而浑身颤抖。
我把饭菜一点一点地勉强塞进嘴巴,不住地忖度着:“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这或许是为了向蛰居于家中的神灵们进行祈祷的一种仪式吧。”
你完全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场景——在一个光线昏暗的房间里,家人之间零互动,一声不吭地,像个机器一样完成吃饭动作。伸筷,夹菜,咀嚼,低头,嚼米粒。伸筷,夹菜,咀嚼,低头,嚼米粒。伸筷……
——俨然惊悚片既视感。
我看到,作者笔下的叶藏“不寒而栗”“恐惧”“浑身颤抖”“一点一点地勉强塞进嘴巴”。
长期处于这种近乎冷冰冰的就餐氛围下,会给一个小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2.
我想到了我自己。
我是个怪孩子,是个不爱说话的,就算稍微说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我偏要憋在心里烂在肚子里一辈子的怪孩子。
我们家吃饭贼奇怪了,一切取决于爸妈的关系。关系稍微好时,这个好的度仅限于能正常沟通几句。这个时期,我们一群小孩子坐在饭桌上还可以听爸妈瞎扯,村里的哪个大叔又做生意赚了多少钱。最高兴的是家里有客人来了,或者是家里哪个小孩子生日了,再或者是爸妈买彩票中奖了哪怕只是中了90块钱,爸妈会像冰释前嫌一样有说有笑。我们这群小孩子也会安安分分地坐在饭桌前,虽然插不上话,也会吃得津津有味。
而我印象中,爸妈更多的时候是冷战,几乎是冷战。
冷战期间,一家人围着饭桌,低着头默默扒饭,一声不吭。这个时候我就会端着饭到客厅看电视,等他们吃完了我再回去洗碗筷。那个时候,是真觉得边吃饭边看电视是件享受的事情。或者是妈妈端着饭到客厅看电视,要一家人齐全地吃顿饭的场景,要么家里有“喜事”,要么那天是大年初一。
再大了一点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这种就餐氛围的尴尬,要么选择端饭碗走到自己房间,要么找找话题,当然爸妈不会在饭桌上讨论什么成绩啊在学校的表现啊。除非你自己摊牌,数落几句,也就终结话题。
我不擅长表达,简单粗暴地说,我不爱说话,我不会说话。
其中一小部分的原因是家里人平时就不爱说话。大人白天工作,小孩白天上学,难得聚在起的只有晚饭,然而也只是默默地完成吃饭动作。
3.
而叶藏后来形成讨好型人格,他装疯卖傻想尽一切办法逗笑家人和老师,他为了迎合父亲选择了父亲想要送他的礼物而不是自己想要的礼物,他敏感懦弱,耗尽所有生活费和情妇跳海自杀,眼见妻子常子被玷污不是解救妻子第一反应而是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自小所处的家庭氛围所影响。
此处作者描述叶藏自小的就餐氛围,让我倍感心疼和难过。
让我意识到,叶藏后来的厌世自甘堕落,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心如死灰不上进,更是因为原生家庭的罪恶。
生他的父母,待他的家人,自家人对自家人都没有爱,对叶藏也没有爱,叶藏的心里会存留多少温暖和爱?
网上有句话特别戳人: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尽管叶藏的童年是不幸的,也不能成为他最后自我堕落的根因。
当然,以上提到的就餐氛围,也只是家庭影响叶藏的一个因素,周围环境是复杂的,人更是复杂的。
4.
在我看来,不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吃饭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多时候图的应该是就餐时的舒服。
现代人有诸多难处是事实,多余的饭局成为生活的必要也是事实。
而如今的现代人,更多的是被迫式就餐。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邀请傅园慧那一期,是真实的亲戚朋友聚会场景——傅园慧连坐自己旁边的亲戚都不认识,亲戚朋友们到齐后也是默默低头吃饭,家人之间都没有几句寒暄。
这样的宴席,就算是山珍海味,坐如针扎恨不得早早结束。
我认为,私下的饭局,不论是热热闹闹一家人,还是两三朋友,或者是一个人,只要就餐氛围让你感到舒服自在,才可以说是达到吃饭的效果。
而吃饭的过程中,有尴尬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这场饭局无疑是大打折扣的,消耗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是彼此的心情。
我还是无法想象,叶藏长期处于惊恐的状态下,是如何演完这一场场吃饭的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