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海波 摘录|徐艳霞
温儒敏教授的阅读主张:
没有课外阅读,那语文教学就是“半截子”的,语文就要以读书为主,以读书为要,语文的江湖很大,但不变的宗旨是要抓住读书这个本质。
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与考试写作不一定“挂钩”的“闲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可以“连滚带爬”地读。
用“1+X”的方法读书,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会懂了。
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
温主编在一次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意思就是学生要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在7000字左右,现在是9000字左右,未来可能增加到10000字左右,而且阅读内容也在变化,哲学、历史、科学等,对阅读的知识面远远超出了教材的内容。
从新教材改革来看,这绝对是一场语文的马拉松,我们绝不能只顾眼前应试的苟且,看得远才有可能为学生赢得最后的胜利。
七年级下册重在培养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
本学期结合教材推荐以下阅读书目:
1.《鲁迅传》和《杨绛传》。初中阶段学习若干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本学期有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布置学生阅读《鲁迅传》,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位中国文化的旗手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是经典之作,读《老王》更要读杨绛,在阅读中靠近这位才女,感受先生从容优雅的精神和一个世纪的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
2.《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亲爱的灯光》
针对教材中哲思说理类文章,比如《土地的誓言》《一棵小桃树》《最苦与最乐》《紫藤萝瀑布》,推荐阅读这两本书。梁衡和王开岭的文章纵横捭阖,不仅有丰富的语文知识,更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审美。这两本书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3.《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丁立梅老师的文字有疗伤的功效,她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花花朵朵,仿佛就是你、我身边的,那些被我们时常忽略掉的小情小暖在她的笔下溢溢生香。
那些动人的文字就来自于我们平凡的生活,正是这些平凡的生活告诉我们,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寻找生活的美好,以润泽我们的人生,期冀相遇一个更好的自己。
4.《人类群星闪耀时》。学习《伟大的悲剧》,走进茨威格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这本书收入的都是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阅读这本书绝对不仅仅在于积累,相信这些历史的瞬间会触碰到学生的心灵,从而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思维行走人生。
5.《云雀叫了一整天》。这是木心的诗集,推荐这本诗集,不是因为里面的诗歌有多好。除去淘洗有意思的诗句之外,就是在教材的诗歌之外感受文学的另一种样式。
6.《世说新语》。经过一学期文言文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学习文言的能力,《世说新语》收录的都是短文,且故事性极强,适合学生的学情特点,每周阅读3-5篇,读懂固然好,读不懂结合释义看,不在于点点滴滴的较真,而在于培养文言语感。一学期下来,读完一套四本的《世说新语》,文言的能力定会自上台阶。
7.《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这两本书为七年级下册学生的必读经典书目,如果说以上书是为略读、浏览的话,那么这两本书就需要精读了。
比如《骆驼祥子》,我们要根据章节做好导读安排,在梳理完故事情节之后,有目标地分专题精读。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提炼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找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精读。培养了学生感悟经典的能力。
这10本书分布在一个学期,精读的2本花的时间稍长,上面推荐的8本都是涉猎,积累了解,写一些读后心得,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继而辅助课内的阅读教学。
帕斯卡尔说:“当我们的热情引领着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了肩上的责任。”今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让学生爱上阅读,应该是我们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学生选好书目,带领学生读好书目,在急功近利的应试面前把持住生命成长的节奏,跟着成长的规律走,踏踏实实地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