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9472/37a89c77955814ef.jpg)
我的师弟得了抑郁症,师弟向我倾诉说,他的妈妈性格很要强,但师弟却是个比较喜欢安静的男孩子,妈妈常常因为他受同学欺负而经常对他说“怎么这么没用”的话。
妈妈的话,让师弟渐渐变得很恐惧,他用觉得自己很没用。特别是读了博士之后,学业的压力让他的恐惧与焦虑加剧,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我也是个妈妈,做了妈妈之后,才理解为何师弟的妈妈会说这样伤人的话。这句话里隐藏了几种含义:看到儿子受欺负因为心疼,因为爱,所以希望儿子能强大起来,不再受同学的欺负,恨铁不成钢,于是就想用难听的话去刺激儿子,让他强大起来。谁曾想,事与愿违,儿子却因为妈妈的这么一句话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在加上读博这根稻草后,孩子精神世界崩塌了。
所以,在师弟眼里连最亲近的妈妈也说他没用,从妈妈口中说出的这句话,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他对人生的期望和生命的活力。
最终被绊倒在妈妈的语言暴力中。
师弟的经历,在传统父辈信奉“激将法”的打压教育这么大环境下,有很多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受到过夸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9472/a3f394c99c572959.jpeg)
“你的脑子就是反应迟钝”“你怎么这么笨”“说你都是为了你好,你要是别人家孩子我也懒得说你。”
在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用这样的话激励我,妈妈的本意是希望我能聪明点,然而,那些肆无忌惮的打击的话语,都被我信以为真。
工作后,不会做饭,我就归结成“因为我太笨”,怕因为自己笨受欺负而不愿意与别人打交道,老担心自己因为笨说不好话而不愿意与人交流。跌跌撞撞的走了许多年,直到我接触了心理学,懂得了潜意识这个神奇的现象,我才能够重新评价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9472/ec14adee424af477.jpg)
为何被父母认为是激励的话,在孩子这里却变成了伤害呢?原因有一下两点:
1.父母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最相信的人,也是最爱的人。作为孩子心理的依靠,从父母口中说出的话自然就被孩子当成真话。当父母经常说“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的时候,其实是在对最信任父母的孩子发出“我就是笨”的指令。孩子在不自觉中受到父母话语的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埋下的是“坏的预期”,那么孩子也会慢慢失去努力变好的动力。
反之,如果父母内心对孩子是“好的预期”,孩子也会越来越积极变好。
2.由于孩子年纪还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有限,
所以,无论是父母说出的那些直接刺痛孩子的暴力语言,还是那些表达“非信任”的“软暴力”,指向的结果,都是使孩子否定自我。他们会觉得:“我是不好的。”“我是没有能力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久而久之,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有一则《杭州15岁学生楠楠两次自杀》新闻,他孩子两次自杀未遂,在孩子写下的“遗书”描述了去年暑假,妈妈让他刻骨铭心的一句“你给我去死”。“你也许是气话,但那个时候我真的心痛的说不出话来。”楠楠在遗书中这么写到。
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她无法区分出父母话语的真实含义,他只会肤浅的认为,妈妈让我死,妈妈不爱我了,所以才会因为妈妈的一句话而自杀。
3.父母那些激励的需要,一旦被孩子的潜意识捕捉到,就会在孩子潜意识里形成“我笨”、“我傻”、“我学不好”的认知。一旦被潜意识收录这些负能量,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笨,自己傻,自己就是学不好的认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更改。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羞辱孩子,对孩子表示不信任,就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当他遇到困难时,动机不足导致他难以主动寻找解决办法。但当孩子对于未来是积极乐观的,那么他的生理和心理也会更加健康,很少感到沮丧和失落。
如果我们不再对孩子反着说话,而且把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讲给孩子,我们将收获更加美好与和谐的亲子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39472/003e03ed77e1e4ef.jpg)
原创作者:韩娟,北京翰卫教育LP学习力创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