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星光灿烂(诗歌)遇见最美的文字典昕🎪诗集
周勇//8.18立秋十二日//鹧鸪天·如何看待中国式教育//立秋

周勇//8.18立秋十二日//鹧鸪天·如何看待中国式教育//立秋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4-08-17 13:05 被阅读0次

          题记:教育兴邦,自古传扬,科举遗风,至今未忘。文理分科,各争长短,德才兼备,才是真章。追求卓越,并非易事,改革春风,吹拂面庞。立足时代,育出英才,共绘未来,辉煌阳光。

    鹧鸪天·如何看待中国式教育

          科举传承千载长,书山勤径探光芒。科分文理各为志,才子佳人竞秀场。

          办教育,品惟扬,树人需将德明彰。今朝审视求新法,发展成长华彩章。

                如何看待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因为科举取士观念,还是文理分科方法,让我们走入歧途。

    (一)科举取士

          我们古代教育开始于原始社会口耳相传,主要教授生活技能和生存知识,直到夏朝才出现以教为主学校,到商朝进一步发展出现大学,再到西周时期则称为国学,它们都是专为贵族子弟所设,教授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和数,其中礼乐是六艺核心,这个时期教育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基本上是官府办学,教育只是贵族特权.

          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落败,官府办学衰落,各诸侯国崛起,出于称霸养士目的,大力推动兴办私学,由此让各种思想风起云涌,其中孔子作为创办私学杰出代表,实行有教无类,创立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这个时期教育逐渐由贵族下移到士阶层,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实行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和自由竞争模式。

          再到战国时期,私学更加繁荣,涌现出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和纵横家等百家学说,他们站在不同阶级立场,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让这个时期教育思想达到前所未有深度和广度,教育内容也逐渐从传统六艺,转向传授各学派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其中儒墨两家影响最大,但法家学说随着秦国统一六国,成为乱世治国正道.

          然而法家以暴力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迅速激化社会矛盾,让秦朝二世而亡,于是西汉建立后去秦暴力苛政,转而推行道家无为而治,重新恢复了民间私学,但随着时间推移不利于封建专制统治,所以到汉武帝时期就采用董仲舒建议,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和行取士,其中在中央设立太学养士,确立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奠定了延续2000多年文教政策。

          不过汉宣帝一语道破真相,那就是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即法儒道三家并存治国,又称为外儒内法,即表面推崇儒家思想行德政,但实际操作依赖法家思想,儒法结合成为历代统治者指导思想.

          但是汉元帝喜好儒学而贬斥法家,导致豪强地主崛起,他们再通过东汉时期孝廉察举制度,逐步形成强大门阀士族集团,到三国曹魏时期,世家大族势力日益膨胀,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了朝廷官职,以致上品无寒门和下品无士族,这个时期教育再次沦为贵族教育,这些贵族把持皇权更迭和争权夺利,最终导致五胡乱华,差点断送华夏文明。

          直到隋文帝统一华夏,中央朝廷被关陇军功贵族把持,隋炀帝开创科举取士,开始让寒门出生子弟做官,但损害了关陇军功贵族利益被推翻,再到武则天依靠关东士族,才结束了关陇军功贵族统治,但唐朝依旧被关东士族统治,由此引发黄巢大起义,最终在朱温手中结束了士族地主时代。

          北宋建立后沿用了隋唐科举取士,同时实行锁院制,防止考官泄露考题,还实行弥封制和誊录制,防止考官内定门生,并且实行殿试制,皇帝直接掌握科举之权,以及对考官子弟和当朝大臣权贵子弟特设考试,避免人为拔高成绩,由此破解了东汉以来士族垄断朝廷官职局面。

          不过从宋朝开始,教育内容就变成了程朱理学,即赫赫有名四书五经,其中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则为《诗》、《书》、《礼》、《易》和《春秋》,主要讲内圣外王之道,本质上是一门政治哲学,服务于君主和治理国家士大夫群体,到元朝正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同时唐朝萌芽书院,在两宋时期走向兴盛,达到替代官学地步,这些私人创办书院还得到官方支持,因为它自觉和官学区分开来,还反对成为科学附庸,成为培养传道济民人才场所,到元朝时期则成为官学体制一部分。

          明朝立国后重点发展各级官学,让私人创办书院处于沉寂状态,但因为官学成为科举制附庸,同时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于是一批解救时弊士大夫纷纷创办书院,恢复自由讲学精神,其中王阳明心学兴起,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和空洞无用,这让封建统治者感到害怕,尤其是东林党以讲学之名干涉朝政,于是就有了明代四次焚毁书院事件。

          满清入关后虽然采取崇儒重教政策,但对书院实行严厉抑制态度,直到康熙雍正后,才转而扶持书院发展,其中康熙提倡程朱理学,颁赐御匾给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紫阳书院,雍正则发上谕肯定书院社会作用,并在经济上提供支持,还有乾隆直接任命书院师长和考核书院学生,这推动书院教育普及,也让书院官学化,逐渐沦为科举制附庸。

          直到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知识分子,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始创建西式新学堂,再到戊戌变法全面建设新学堂,培养实务人才,并且从清末效仿日本教育,到民国全盘美式教育,构成了近代教育制度变迁历史。

          不过清末新政废除1300多年科举制度,造成民国时期官府用人混乱,于是孙中山提出著名五权宪法,要求给与民众考试权,避免官府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摆脱混乱无序的无政府状态,又让科举取士观念回到国人心中.

    (二)文理分科

          我们1949年立国后,为了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1952年实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改变了民国美式教育制度,仿照苏联教育模式,实行文理分科,并裁撤大量人文学科专业,仅保留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人文社科专业,重点发展理工学科,为工业化提供技术人才,这也是我们看到40后和50后很少有文科毕业生根源。

          这种重理轻文体制,虽然有利于国家宏观战略,加速了我们工业化进程,但很多高校传授理工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不上的,因为个人生活是靠多种多样商品交易提供的,距离工业制造还隔了很多层次,比如说汽车博士并不能给自己造一辆车,就算他会修理汽车,也会因为没有手中可替换零件和工具,只能去汽车4S店请人维修,还有你不懂建筑可以购房居住,你不懂养殖可买鱼烹饪。

          由此带来问题是缺少人生最重要三门课程,其一是不会赚钱谋生,即认识并运用资本的经济学,其二是不会选择好的伴侣,即认识人的心理学,其三是不会维持幸福婚姻,即维系人际关系的社会学,更重要是教育部门急功近利,要求少年出英雄,这就是中科大少年班由来。

          在这种重理轻文体制下,学生一门心思只读教科书,其余活动一律禁止,一切为高考筛选人才服务,如果国家分配工作,国家介绍对象,国家分配住房,这种教育模式尚且可以维持,但如果不能,那么这些被否定个人欲望学生,离开校园后将无所适从,没有考试就不知道如何生活,他们只能继续去报考公务员,回流到体制部门。

          由此我们在1980年代实行市场化改革后,就开始推广全民义务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欧洲普鲁士,试图将全体德国人民训练成精兵,于是广泛开设学校,在每个课堂上都配一名退役士兵,手持棍棒监督学生,强迫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

          直到爱因斯坦时代,德国依然是老师对学生有威严国家,而普鲁士通过这种全民义务教育短期崛起,成为战无不胜国家,就成为后发国家效仿榜样,尽管时过境迁,但教育工厂模式依旧持续,只是曾经手持棍棒监督学生的军官,换成了人脸识别监控摄像机,军事课改成了科学课。

          这种教育模式存在问题,是将一切学习任务服务于国家意志,毫无个性化需求,学习内容由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目标是什么,你就需要学什么,与你的个人兴趣无关,当国家需要科技崛起时,就会鞭策每个人成为工程科技人才,当国家需要备战时,就要你背诵步枪打飞机瞄准手册和单人掩体挖掘方法,并且当国家目标发生变化后,就会出现人才过剩问题,而这些过剩人才没有相应工作岗位,也只能流向体制部门。

          最明显就是国内英语学科地位变化,在1980年代对外开放之初,由于对外交往需要,曾经英语学科非常热门,在高考中权重很高,高等院校则将英语四六级成绩和毕业相挂钩,但随着我们国际地位提高,就开始倡导文化自信,英语学科权重悄然下降,英语类人才过剩现象严重。

          我们当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德式义务教育和苏式文理分科混合体,再加上儒家科举入仕价值观,其优点是可以流水线批量生产出,掌握一定知识文化,高度服从和高度忍耐的工具人,缺点是从孩童时期,摧毁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让人对学习产生本能反感。

    (三)走入歧途

          从古代教育历史来看,我们看到几条主线,首先是教育对象不同,夏商周时期是奴隶主贵族,教授内容是六艺,核心部分礼乐,维护世袭等级制和追求奢靡贵族生活,秦汉隋唐时期是士族地主,教授内容是儒家经典,维护士族阶级利益,宋元明清时期则是庶族地主,教授内容是程朱理学,维护皇权利益,这里有一个先后取代过程,其中士族地主取代奴隶主贵族,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最后实现中央皇权高度集中。

          其次是教育主体不同,分为官府办学和私人办学,其中官府办学由西周时期国学,还有汉代太学,到唐朝国子监,再到明朝地方官学,让教育对象从贵族覆盖到士族地主,再覆盖到庶族地主,私人办学有春秋时期孔子创办学堂,还有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到唐宋元明清时期书院,这里面有一个相辅相成逻辑,即官学衰落推动私学兴起,但私学最后都会被官学收编。

          再者是教育目标相同,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最后都会指向治国,西周时期官学六艺、秦汉隋唐时期儒家经典和宋元明清程朱理学等官学教授内容,都是统治阶级治国工具,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学堂和学宫,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书院,这些私学则是新兴寒门阶层,打破老旧权贵阶层,试图参与治国工具。

          由此古代教育一步步走向歧途,教育沦为皇帝一个人统治工具,教育内容只服务于求取功名,即程朱理学脱离实际和空洞无用,换句话说是热衷做官人太多,但实务人才太少,不能够经世致用,这才有近代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于是才有了近代新式学堂,从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到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从民国时期美式教育制度,到1950年代苏式文理分科制度,再到1980年代德式义务教育制度,核心都是培养实务人才,推动国家实力发展。

          然而民国美式教育受制于时局动荡、师资短缺和经费有限等不利因素,并没有为工业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足够多人才,也未能向底层青年提供读书改变命运机会,部分学科和少数精英成功,并不能代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再加上我们没有实现工业化,美式教育培养人才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就形成民族自卑心理,进而崇洋媚外,对他国知识了如指掌,却对本国知之甚少,从而不利国家发展.

          这才有了我们建国后苏式文理分科,并着重发展理工科,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依赖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分配工作,随着1980年代市场化改革,我们逐渐转向德式全民义务教育,但这种教育工厂模式容易出现生产过剩,即当前大学生数量过多,只能不断内卷和学历贬值。

          不论是苏式文理分科,还是德式义务教育,它们本质上都是服务于国家意志,学习内容都是由国家制定,学生都非常擅长考试,但两者都会带来人才过剩,并且这些过剩人才,都会流向体制内,带来宇宙尽头是编制现象,再次陷入读书只为做官历史泥潭。

          那么美式教育就是尽善尽美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是美式教育不一定符合我们国情,就像民国时期那样培养人才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是美式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能给底层青年改变命运机会,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崛起,所以我们教育应该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追求整个社会公平教育。

          那么如何走出读书只为做官泥潭呢?关键是要避免人才过剩,或许我们可以参考钱学森先生提出建议,那就是打破文理分科界限,学文科要懂理工知识,学理科要懂文史知识,同时学习不要局限书本,而是根据兴趣拓展个性化学习,尽量做到经世致用,这样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还能去做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事情,这样就有创新和成为杰出人才可能。

                  2024.08.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8.18立秋十二日//鹧鸪天·如何看待中国式教育//立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ju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