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治家》一书中曾说:“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家——小家,国——大家;家和家事兴,国和国昌盛。和谐是家庭的归宿与目的,钱财多少无所谓,一家人生活开心幸福才是千金难求。”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语出《高氏家训》。所谓的”第一义”,指的是做人。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里,人品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家风,就是学会如何做人。
——题记
从小父亲就告诉我,要与人为善。
父亲自幼丧母,又因家道艰难,小学还没有读完就扛起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十来岁在生产队里跟着大人一起挣工分,就为换口饱饭吃。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年家里的窑洞突然坍塌,体弱的爷爷带了父亲和小姑只能借住在生产队的饲养室。为了尽快将家里的窑洞收拾好,那年才十三岁的父亲,一人拉土建窑。天不亮就起床拉土,夜班三更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饲养室。窑洞顶部要加固,父亲就拴着麻绳站在高高的窑顶上加固,把来往的乡亲们吓出一身冷汗,纷纷劝他找专业的人来帮忙,可是对于一没钱二没粮的父亲来说,其中的酸楚只有父亲自己知道。在父亲的努力下,家人重于住进了修缮好的新窑。
也就在新窑修缮好的第二年,这个原本冷清的家在新奶奶来了之后迎来春天。又过了三年,家里的两个叔叔相继出生。父亲因自己一笔漂亮的小楷和好人缘在大队里谋得文书的差事。家里的光景才渐渐有了起色。父亲靠着体力换来微薄收入先后将两个弟弟送进了高中。到了当兵的年纪,父亲又将这样的机会让给了两个叔叔,只因自己是长子,要照顾一家老小。
三年后,听说县里的邮局招工,父亲走了三十多里的山路,几经波折,终于当上了一位机线员。父亲凭着吃苦、上进一步步从机线员干到了镇邮电所的所长。
那时,只要镇里逢集,父亲的宿舍就成了村里乡亲们的聚集地,谁家来时少盘缠了、谁家孩子又生病了、谁家的小伙子该说亲了……一桩桩、一件件都离不开父亲前后张罗。幼年时,我常常问父亲:“老家的人总喜欢找您帮忙呢?”父亲说:“我自幼没娘,是吃百家饭长到了十来岁。若没有村里的乡亲们,我恐怕都活不下来。”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转眼十年过去了。乡亲们的聚集地从父亲镇邮电所的宿舍转移到了县城里父亲的办公室。我成年后,又转移到了家里的单元房。当看到一个个愁容不展的乡亲在父亲的帮助下又重获笑容时,我这才渐渐明白了父亲的善意与大度。
那年,我随父亲回家参加爷爷的葬礼,家里的院中聚集了很多乡亲。听叔叔说,很多乡亲都是自发来帮忙的。院里帮厨的婶子、阿姨们卖力的干着;村外伯伯、叔叔们张罗陵地的事;就连我都没有见过几次的相邻,见了我都分外热情……那时,我才知道,这一切都是父亲与相邻为善的福报。送爷爷出村时,家家门口都摆了路祭……
有了父亲的言传身教,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时时不曾忘记他的嘱托。说话做事讲分寸,遇到难相处的人和事学会包容忍让,坦坦荡荡,善意相待,时间久了,自然也和父亲一样有了很好的人缘。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清朝大臣左宗棠也曾说过:“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在爸爸的熏陶下,与人善家风是我成长的风向标,这样的家训家风,我会一直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