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上》第一则的小故事讲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父母是我们的根,对“根”一直保有依赖的情感便是孝。都说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独立,读完这一则才发现,我对“独立”的理解有偏差。我的独立,是脱离父母,不光是经济上的脱离,甚至很多方面都想脱离。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做的。从毕业的第一个月起,就没有从家里要过一分钱。在工作的最初几年,月月给家里寄钱供弟弟上学。那时候觉得自己挺孝顺,为父母分忧。但现在回头看,我心里其实是极度想摆脱掉的,有时候自己也发现,除了能给点微薄的资助之外,什么也没有了,那是一种心里空落落的感觉,就剩下那么一丢丢亲情在维系。
我其实一直都不知道与父母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印象中他们总在吵架,后来离异分开成为了两个家庭。我要么是在参与他们的矛盾,要么就是听别人叙说着他们的矛盾。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这个关系中找不到立足点,我学着别人怎么对待父母,可是就是学不会。我用我的方式去做,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今天我恍然大悟,缺依赖,缺浓情。
原来孩子依赖父母天经地义,这依赖也是眷恋,是一种行走多远都舍不得,放不下的情感。可是一直以来我却在克制着,我简单粗暴的把这情感视为“不自立”,我以为长大了就应该彻底脱离父母,直到今天我才看清,自己一直在自欺和逃避。
这种情感应当是对父母最成熟的爱,既不是“什么都答应”,也不是“什么也不管”。
——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如果是大孝,那么这“不怨”就不妥。要尽力让父母喜欢自己。舜得知父母不喜欢自己嚎啕大哭,这是真情流露。我回忆自己也时常有这样的心态,我做了我该做的就好了,就够了。可是有这个念的时候人是冰冷的,而并非活生生的 。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唯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才能缓解舜的忧愁。”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就像一个人陷入困境无家可归一样!这个“顺”才是真正的孝顺。顺,并不是事事听命于父母,而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的顺。关系顺了,情感才是流淌着的,才能滋养到我们的心,这样的心才是一个人行走天下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