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不光是身体懒惰,也包括大脑。
与分析、对比、判断等“理性思维”相比,我们的大脑更喜欢依赖不费力气的“直觉思维”行事,这是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带来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大脑首先形成了直觉思维,这可以让我们的祖先在面临危险时,迅速作出反应。虽然后来大脑进化出了理性思维,但直觉思维始终占据着主导。即便到了今天,多数人的状态依然是:除非必要,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表现为没想法没创意、轻信、人云亦云等等。很多人最终沦为平庸,并不是天生脑子笨,只是因为不曾努力锻炼自己的大脑,任由其被懒惰控制。
人的肌肉会越练越强,大脑也一样。想让自己脑子更聪明、看问题更透彻,我们就要在平时主动做一些思维训练。那有没有什么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呢?
有的。如果你能够凡事从下面的3个角度多想一想,你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升,看问题就会和其他人不一样。
01、角度,突破立场限制
立场,是使我们陷入思维局限重要原因之一。
世上有无数种“立场”,商人的立场、消费者的立场、老板的立场、员工的立场……各个立场都有各自的感受、考虑和理由。面对相同的事,不同立场的人,看法和解决的方法都不一样。
比如,网上有人问,大家觉得某某城市的工资水平怎么样?工资偏低的人普遍回答,不怎么样,正常水平也就三四千吧;而工资高的人会说,多数都能拿到六七千吧,大家过得还不差。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从自身的立场出发看问题,或是只使用一种立场来思考事物,因此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正如“盲人摸象”一般,以偏概全。
要突破立场限制,我们就要养成“从其他人角度想一想”的习惯,大胆地思考和自己不同的观点。
比如你是一名企业管理者,下属向你提交了一份“年度绩效考核”方案,如果你赞同这个方案,就要想“我虽然赞同这个方案,可是从普通员工的观点来看,不知道是怎样的。”
比如我写文章,一般喜欢把观点写得很深入,篇幅也比较长。那么按照他人角度,我也应该想一想,如果是喜欢短小精炼风格的读者,看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想。再者,文中的观点,如果站在反对者的角度看,会怎么样。
从“他人角度”思考,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尽量从“他人”中选取有着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人;
第二,要大概设定对方的职业、年龄、喜好等,在脑海中塑造出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读者画像”、“客户画像”。想象“如果自己成为那个人,会怎样想”;
第三,思考“那个人最想得到什么”。如果你能看得出别人最想得到的东西,也就能看见那个人“真正的观点”,从而让自己思考得更加深远。
热播电视剧《精英律师》中,大律师罗槟之所以经常能够不按常理出牌,解开双方当事人看似“无解”的纠纷,就是因为他善于从他人角度出发,看清楚每个人内心最想得到的是什么,而这是愤怒的当事人自己都没搞清楚的。
除了有直接关联的“他人”,引入外部视角,也能够让你获得崭新的观点。《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中提出了两个很好的外部角度,一个是“讽刺漫画家”角度,另一个是“人类学者”角度。
讽刺漫画家会将一般人看起来正确、美丽的事物,用讽刺的眼光重新解读,让你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请讽刺漫画家把你思考的“信息”画成漫画,会出现什么画面。
比如上面说的绩效考核方案,如果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某个员工为了应付新的绩效考核,深夜在电脑前加班,挥汗如雨”的画面,或是“老板拿着绩效考核单质问下属,下属脸上窘迫的表情”之类的画面,你就会重新再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意见。
另一个是“人类学者”的角度。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从人类、文化或历史等角度来解读,会怎么看。”这会使你脱离现在的时代、场所、状态,从宏观层面,看清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点。
比如,“人类的本性中是具有内部驱动力的,而绩效考核是一种从外部强加的硬性规定,从很多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绩效考核方案如果设计不当,有可能会损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适得其反。”
02 未来角度,突破惯性限制
思维训练的第二个角度是“未来角度”。如果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想一想,“如果它成为现实的话,会怎么样”,就会大大增强思维的缜密度。
一个计划不论看起来多么完美,一旦付诸行动,都有可能发生种种不顺利。但我们往往很难保持这种警惕。
只要观察一下职场就能看到,当人们赞成、同意某个方案时,大部分人会下意识地倾向“一定会成功”,而不会去思考“发展不顺利的情况”。只做最好的打算,而希望侥幸逃脱最坏的结果,这是人们潜意识里的一种思维惯性。
未来角度,就是要打破这种思维惯性,站在现实的层面来考虑将来的结果。这种思考主要有四个步骤:
1、该想法、方案如果成为现实,会发生什么事?同时设想发展顺利和不顺利时的情况;
2、想象成功时的情节和失败时的情节,思考有没有面对这两种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3、思考该措施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4、思考该措施有没有现在执行的必要。
假设你是某公司的一名策划人员,为了提升公司产品销量,你精心策划了一个“买满即赠”的促销活动,并计划通过各类媒体、网络进行宣传。
你知道公司产品的质量不错,也了解消费者喜欢“得实惠”的心理,而且公司以前也成功开展过类似的活动,基于这些根据,你对自己的策划方案信心满满。
但越是这种时候,你越要设想一下,事情会不会发展得不顺利呢?把你的设想写在纸上。比如:有些消费者本来有购买需求,却没有及时接收到活动信息;消费者对此次的满赠额度“不感冒”,不觉得很划算,所以没有购买;一些老客户原来买的产品还没有用完,这次满赠活动不足以让其再次购买;新客户对产品不了解,所以处于观望状态……
当你把这些写出来,会突然惊觉,”我自以为很周全、很缜密的方案,原来还有这么多漏洞啊。”接下来你就会思考:如果真的发生这些情况,有什么补救措施呢?这些补救措施应该由哪些人来做,又该怎么做,效果会如何?这些措施是不是现在就有必要提前准备好呢?
想到了这些,你一定会做出一套更完善的方案,让上司或老板刮目相看。
“未来角度”不仅仅可以用在职场,日常生活中,在你做任何重要的选择或决定之前,都可以用一用这个方法。
03 逻辑角度,突破假象限制
除了角度单一,想法不周全,我们的思维还很容易被另一个狡猾鬼——“隐藏前提”所欺骗。
当一个人提出某种观点、意见时,这背后不仅仅隐藏着他的立场、主见、心情,还包含着在其本人看来十分理所应当、不需要说出来的前提。这个前提也许并不合理,却往往无法被发现。而这必然会导致轻信,使我们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公司讨论会上,有人说,”我们新推出的产品有成为畅销商品的潜力,市场上真正好的同类产品,很多都能卖10年、20年。”乍听之下这话没什么问题,很多人也会点头称是,但我们可以从因果逻辑的角度,多想一步。
具体方法是:把信息拆成“根据”部分和“结论”部分,看看这两部分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合理。比如上面这句话,根据是“市场上真正好的同类产品,很多都能卖10年、20年。”结论是“我们新推出的产品有成为畅销商品的潜力。”
从“因”到“果”来看:因为市场上真正好的同类产品能卖10年20年,所以我们的新产品就一定有成为畅销品的潜力,这样说对吗?反过来,从“果”到“因”,我们的新产品有成为畅销品的潜力,是因为市场上真正好的同类产品都卖得很好,这个原因成立吗?
这么一想,你就会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也就是说,这里面含有隐藏前提。而找到隐藏前提,就是找到根据与结论之间缺少的那一句话。很明显,这里面缺的一句话是:我们新推出的产品确实是真正好的产品。
也就是说,只要当我们的产品确实达到“真正好产品”的标准时,这句话才会成立。那么你可以接着深入思考下去:“真正好产品”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产品达到了吗?没达到的地方要怎么改进?……
这只是职场中的一个很小的例子。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我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他人的观点,包括很多权威、专家的意见。而所有这些观点里都有可能含有“隐藏前提”。学识破这些隐藏前提,我们就能避免陷入轻信、人云亦云的陷阱,大大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
除了不轻信他人观点,我们还必须注意:在我们自身的观念里,也藏着一些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会阻碍我们进步的隐藏前提。比如,“女孩子脑瓜没男孩灵活,所以我应该学文科。”“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内向,适应不了竞争太激烈的工作。”如此等等。
仔细想想,这两句话的因果逻辑之中缺少的那句话是什么?前者是:女孩子一定学不好理科。后者是:性格内向的人不能面对压力和挑战。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事实上,女孩子,理科学得好的,大有人在。性格内向,但抗压力很强、事业很成功的人也相当多。当我们能够以批判审视的态度,发现自己内心的隐含前提,很多困住我们的陷阱就会不攻自破。
他人角度、未来角度、逻辑角度,是有效提升思维水平的三个很好的角度,你可以在不同场合,有意识地选择其中的某个角度来进行自我训练。时间长了,你看问题的深度、广度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现在就试一试吧,只要坚持实践,你的进步一定会看得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