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间断记录教育教学的点滴与感语,至已经坚持20天,写了26篇,持续到明天(21天)即是一个习惯养成的小飞升。
翻看自己所记录的东西,感觉有些小成就感,坚持了受益了。
回想过程中也有曾出现一些波折:开始时因为攒一些感悟,坚持每天记一些事情并不是难事,只是手速跟不上。再持续一段时间后劲来了,越写越大,时间不够了,接下就连续出现了三篇烂尾。还有就是:天天发群,大家差不多语文+老班,而我一个教数学也在里面嘚啵嘚啵嘚,总有些另类;发朋友圈吧,感觉有点小题大作,鸡毛蒜皮就召告天下,持续不断,会不会有点恶意骚扰的嫌疑?
沉寂了一段时间,有朋友来信息了,后来咋不见分享了,我说了此番情由。她笑了:坚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分享度人也度己,公示也是约束,无形中你会更在意慎重对待你的成长,坚持记录分享吧,反正我喜欢看。
想想也对,如果一直坚持分享,我绝对不允许烂尾出现,正是因为隐身,才无所谓完整 与否。可时间不够也确实一个难题。
昨夜,也同样一位数学教师分享了课堂中的n个一分钟,我释然了,我的烂尾是因为我对时间的利用度不够,既贪整块时间还贪内容容量。
分散!分散!这是我在他〈她)的分享中的收获,以小见大,细化处理:细化时间,细化专题。
我核了一下我的手记工效:思维不受阻的话,30分钟手输约600字,平均一分钟20字,思维超过手速,间或语音转换,工效大大提升。看来整理思维是能提高成效,而思维对环境与时间的要求不如记录要求那么严格,于是我在碎片时间内收集多个小专题,把标题先记录,再等小整块时间去作记录,成效不错。偶尔想要来个大的,可以先记录一个小的作为日打卡任务完成,然后陆续分几天去完成,既不挫伤积极性又不影响整体进程。
其实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落实不好的原因所在:贪多→烂尾→消极→懈怠。不如我们换一种方式:碎片→成就→积极→进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