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点完美主义和有些强迫症的人来说,有些事情是可以很完美的,比如瓶盖关紧了瓶子,数据表做到了毫无差错,相片与地平线完全平行。这是因为这些事情的状态都是一维的,它们都有一个清晰的零点,往一边就是负,往另一边就是正,只要刚刚好,就能踩到零点,就能心旷神怡,怡然自得。
但是很多时候,遇到选择时,往往完美主义者会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你说是中午是吃红烧牛肉面,还是鱼香肉丝盖饭?你说是上清华,还是北大?你说年度旅行是去日本,还是泰国?你说是买佳能还是索尼?你说是存款还是买股票?你说是当个工作达人还是家庭主妇?也许有人会从营养、价格、学术、时间、外观、收入等等维度去做评判,试图挑出完美的选择。有些时候,某个选择会全方位碾压其余选择,完美主义者自然喜闻乐见,乐呵呵地奔着那个选择就去了。但是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选择之间是各有优劣的,选择了这个的优点,就意味着另一点不如其他。这该怎么挑,真是另人崩溃呵。
这是因为,很多选择并不是一维的,不存在一个完美的临界零点,也没法简单地在一个维度上判断哪个更完美。这些选择是二维的,有着众多的评判维度,很多时候并不存在一个全方位碾压的完美选择。内心郁然而不知所解。在与同事的聊天中,我渐渐找到了答案。
同事A是生活型人格,认为周末不应该加班,任何事情都可以、也都应该留到周一去处理。而同事B则是工作型人格,认为工作最重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就算累点也没关系。而他们的领导,恰巧也是工作型人格,推崇随时随地处理工作的观念。你说A和B,他们的人格有错吗?没有错,他们只是不同的人格罢了,与生俱来,不分高低。那他们的工作状态谁更好?自然是B,因为B会受到领导的肯定,而A,自然是领导批评的一方。A和B都没做错什么,为什么最终的结果产生了好坏之分呢,原因是B更适合这种工作环境,而A不适合。
由此我们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面临个人的选择的时候,无需找到多个客观的维度,去评判一番,这是困难而又低效的。只需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在内心这一个维度上,就能做出完美的选择。
话虽如此,很多完美主义者遇到这种情况时,还是很难做出完美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完美主义者长期以来,都习惯于寻找客观的评判维度,而忽略了主观的内心选择。博多·舍费尔在它的《小狗钱钱》中说到,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目标清单,上面列有自己最想要的三个东西。同样的道理,完美主义者应当先去认识自己,探寻自己的所想所要,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出完美的选择。
总的来说,在面临个人选择时,我们应当少一些对众多客观维度的考虑,多一些认识自我,多一些遵循内心的需要,便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完美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