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景慧颖( 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
景与情可以说是诗歌的两翼,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情感是诗作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情感,诗歌就是失去精神气质。景物描写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如果没有景物描写,那么情感就丧失了依托。如果景与情的关系拿捏、把握不好,就不能深入地涵咏、体味诗作的审美艺术特质。王国维的著名文论观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优秀的诗歌是有效地对景情关系进行安排、设计的产物。那种单纯写景、了无情感;抑或者是单纯抒情,不凭借景物描写表达的诗歌作品地很难成为经典作品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景情组合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举其大端,主要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哀情等等。我们可以将前三者看成一组,这一组主要是依据情感的产生顺序、在诗歌中的位置而判断的,概言之,触景生情多位于诗歌的首联,借景抒情多位于诗歌的中间两联,以景结情位于诗歌的尾联。而后两者是依据景情的哀乐、积极消极角度划分的,等同于我们所言的正衬与反衬艺术手法。以下分别对上述几种景情关系进行例证分析。
一、触景生情
这一种景情关系位于诗歌的首联,因为刚开始之时,诗人的内心应该是平静的,而在接受到外界的刺激之后,激起了自己尘封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也就是说它是先有景,后有情的类型,情感是由特定的景物牵动而来的,有一种因果的逻辑关系蕴藏其中。例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由“鸾凤和鸣”关雎触发情感,抒发自己也应该寻求一个外在与内在兼美的伴侣,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另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内心中深藏已久的相思孤寂之苦被美好的春色所激发出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烟雾浓郁的树林景色,触发了诗人积蓄良久的哀怨。杜甫《登高》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登高,映入眼帘的是苍凉恢廓的秋景,此景引发了诗人的羁旅漂泊的惆怅、家国的忧伤以及身世的感慨。
二、借景抒情
这种景情关系是先有情,后有景的。含蓄在诗人内心的情感需要借助某种景物倾吐出来,而景物描写是以具体的情感为转移的。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萧条肃杀的边塞景物描写寄寓诗人内心的愁怨。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诗人的迁谪之苦借着消极的意象含蓄地吐露。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与怀念之情通过对春景的描写便呈现纸上。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有很多名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以下摘录出来,供学生品味。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柳永《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以上都是脍炙人口、借景抒情的佳句名篇。
三、以景结情
诗歌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在抒情,而在最后一句,或者一联运用了景物描写的诗句来收束全诗。这种情感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使得整个画面感染上一中迷离朦胧的色调,韵味无穷。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王昌龄《闺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结句与首句相照应,点明“愁”。使得情感结构浑然一体。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商隐《无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不仅照应前面内容,例如“潦倒”照应“百年多病”,“此情”与“年华”照应。同时也卒章显志,表明诗歌写作的主题。
四、以乐景衬哀情
王夫之言:“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它属于反衬,更能增强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舍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自然清新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绪的哀伤。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明丽灿烂的春光反衬出诗人羁旅漂泊的愁思,此地景色虽然美好,但是毕竟不是自己故乡。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鸳鸯在沙滩上交颈而眠,月亮从云缝中露出,此时花影摇曳多姿。以此乐景反衬诗人暮春伤怀、感慨时光流逝的心绪。孟云卿《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
五、以哀景衬乐情
此种景情关系在古典诗歌中是较为少见的,因为它不太符合我们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习惯,试想一下,本来心情很好,谁有喜欢找一些悲凉的词汇来削减自己的喜悦呢!但是这种反衬如果得到恰切地运用也是可以获得深刻的表达效果的。例如杜甫《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秋风给予我们的是一种萧瑟的气氛,但是处于暮年的诗人(以“老马”自喻),却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春景悄然逝去,即黄莺稀少了,美丽的杏花也飘落了。在这种凋零的气氛中,诗人对幽竹仍旧充满了喜悦之情,即“不改清阴待我归”,同时“怜”,即“可爱”之意,所以以哀景衬乐情就呈现纸面。
六、以哀景衬哀情
以哀景衬哀情属于正衬,凄凉消极的景物描写正好契合诗人内心的不愉悦。例如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乌鹊的惊动与秋虫的悲鸣,渲染了夜色的凄凉与孤寂,以此衬托诗人的漂泊流浪之感。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壮志未酬的无奈通过萧瑟的夜景衬托出来,看见冷色调的月,听闻幽怨的笛声,怎能不心生惆怅?王夫之《更漏子》:“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肃杀的景物、凄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怀。以哀景衬哀情这一艺术手法在《“客”意象》章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内在具有相通性,可资借鉴。
七、以乐景衬乐情
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匆匆山花的烂漫,闪闪烁烁的江火犹如萤火虫一般萦绕在四周。这种多姿绰约的景物描写正衬了诗人的喜爱、喜悦之情。元稹《西归绝句》:“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诗中的“嫣红的桃花盛开,满眼春光”来衬托诗人奉召归京途中捧读好友书信的激动、欣喜之情。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诗人回到了成都草堂,面对着着生机盎然的春景,欣然命笔,表达了内心的愉悦。再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景美如画,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这一类试题在高考中频现,例如
(2012年上海卷夏季)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问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011年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009年福建卷)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009年江西卷)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问题: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2007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问题: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参考答案:以乐景衬乐情。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