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作者: 骏牛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0:59 被阅读0次

          怎么作文呢?很多人都有长时间的疑惑,这好像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了,我那个地方的初高中语文老师教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大部分都偏教条化,什么三段式写作,抑或是总结一些万能例子,可能在初高中生那里对写作有较大帮助,但到了大学阶段,就没有什么实用性了。初高中生写的作文通常叫论说文,但论说文也是论文,读完王鼎钧先生的书(《讲理》),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得出以下这份结论或者说心得:

          我们写这类文章跳不出两个点:1、切身感受;2、道理。

          切身感受有哪些想必咱们都是知道的,你比如说我,讲作文前要细致备课好几个小时,要把当天的课理出四到五个基本点,来围绕基本点展开授课,甚至讲课时的每一句话都要设计好,预演好。虽然我爱开小差,但是辛苦是摆着的呀,伏案时脖子痛啊肩头酸啊啥的,这类抒情的文字我想应该是不愁写的,感时伤逝,伤春悲秋,感叹工作之辛苦、充实,求取生活从容之不易啊,这些内容是差不多初高中生都能写的。

          谈切身感受之余,要引到由感受而得出的道理上,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如求职不易,生活艰辛,由是得到的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啊,学习与创新是最便捷的出路啊;甚至再可以深入一点谈到对生活对挣钱等等的见解,比如我,因为知道人是必死的,或者说目前尚无科学能使人不死,所以我们都要在向死而生的境地中追寻生活。

          那么怎么讲呢,什么又是理呢?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就是理;我们要想活得从容不迫不学习不进步不创新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理。万事万物都有理可循,理,是整篇文章的骨架,我们要讲的理是下判断、陈述观点、论是非。比如“生活像冬日里的太阳,虽不甚温暖,却总释放着光”这是一种观点,这是理性的,而“生活啊,你让我失望,又不停赐我希望”这就不是了,这只是一个自身的感觉,是感性的。

          写这类文章需要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脱离不了任何一者,但会出现侧重点,比如心得体会,就更侧重于感性面,而论文则更侧重理性面,这个分寸就要自行拿捏了。

          讲理要拿证据来,不拿证据胡诌一通,这是没有用的,什么样的证据有用?事实最有用,我们的要用的事实就是结合咱们的这个切身感受,切身经历来说了。但是还不够,打个比方,我写一篇论文,用我切身感受和身边发生的事来充当证据,寄一千公里外的另一个人,想让他相信我的观点,这可能吗,谁信呐?所以证据要有典型性,找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作证的力量会大很多,不是说切身感受不重要,这毕竟是我们写论文的基础,但是有更权威的证据来辅助,说服力会强上不少。

            例证还需要什么特性?真实性。不能是自己胡诌的,即使真要胡诌,也先观察入微之后再编纂,这也是一种真实,细致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可不就是真实的吗。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前写论说文的时候常常想不起什么例子来,于是便自己编造一个打引号的“事实”来试图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通常有两个结果,其一是贴近自己要说的理,但是说的不生动,读者没有兴趣,也没有足够大的说服力。

            其二,是偏题了,偏离要论述的道理了。

            所以看来,胡诌的“事实”无论怎样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论文,是面向全体陌生人发表的,我们的切身感受是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这具有共通性,所以是重要的。

            同时,当我们举出一个典型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作为例证,这在客观事实中能够查的到的,这样的例子,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有能力去了解的例子,也是我们所需要的证据之一。

          这是讲举例子,此外,也许我们还需要讲个小故事。

    ———————————————————————————————————————————————————————

            讲故事,最好的最有效的增强论文说服力的方法之一。

            比如书中讲到,有一篇古文叫《为学一首示子侄》,这篇古文要论说的道理是“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意思大致就是说,天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去做的话,难的事也会变容易,因为畏难情绪而不去做的话,即使容易的事也变难了。

            作者为了论述这个观点,就讲了个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说有四川一带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但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朝圣。

          穷和尚有天就跟富和尚说:“我想走南海去看下观世音菩萨,如何嘛。”

          富和尚说:“你龟儿嫩个穷,你凭啥子去?”

          穷和尚说:“老子拿个瓶瓶再那个钵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咿那你怕是要凶点,我嫩多年了,想买条船浮水儿过去都没得行,你龟儿凭钵钵就想去?”

          结果到了第二年,穷和尚已经从南海回来了,并且告诉了富和尚一些所见所闻,也让富和尚感到很惭愧。

            此时作者接机再进一步论述他要讲的理:四川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富和尚去不了,而穷和尚反而能,人要立志,不就像这四川两个和尚一样吗。

            你看,这样在开头讲一个故事,一下子就把读者抓住了,就暗合道理,这样一个开头,就使论文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了,当然是要结合证据的。写小说讲故事偏重的是故事的过程,写论文讲故事则偏重的是那个故事所能启发的思想。

          论文的证据可以多举几个,故事只要一个就够了,这就是点睛之笔。

            我们的故事从哪里来?就从实践中生活中来呀,遇到的具有说服力的趣事啊啥的,实在不行,另外讲一个和我们要讲的理相吻合的故事也没有问题。

    ———————————————————————————————————————————————————————

            这里还要讲到一个权威之言的重要性。

            相传春秋时期的人遇事都爱去问孔夫子,“夫子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呀?”,“夫子,这个水果是什么呀?”于是诞生了那么多的“子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为什么要问孔夫子呢?因为孔子是作为当时的一种权威存在的,这种权威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知识性的权威,知识越大,权威性就越大。普通人以孔夫子为权威,自然就信服孔夫子说的话了。

            那么,讲“子曰”用到论文中,也就是起到一个引用权威的作用。好比我们中出了一个天文学家,那么倘使我们遇到一个天文问题比如哈雷彗星为什么是76年绕太阳一周而运行的这个问题,我们想到的就是去问询这个天文学家,因为他是权威,他的话具有说服力。

          同样的,我们将权威的言论、见解引用到我们的论文中,那么,论文的说服力就更上一层楼了。但是要注意,权威是不能随意引用的,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哪一方面的权威,才好对症下药。

    ———————————————————————————————————————————————————————

          还要提到一个比喻的方法。

          打比方是我们生活里沟通交流的常见手段,那么将打比方的这个方法应用到论文中是不是也很有可行性呢?

            打个比方:假如我这篇论文要讨论时间重要性,要讨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事,我这样写道:“容易失去的东西都很宝贵。时间从来不回头,过去了就都过去了,我们的生命时间过去了,就过去了,回不到年少时光,所以时间很宝贵。”这样读起来是不是感觉很机械,很僵硬?

            那我在这段话中再改为:“容易失去的东西都很宝贵。时间像长江流水一样从来不回头,并且无可阻拦地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和我们的生命时间一样,过去了就过去了,回不到年少时光,所以时间很宝贵。”这样下来是不是要生动不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对时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没有很具体的概念,倘若要把它这个东西投影在脑海中,是找不到一个像样的依托的,那么这个时候借助长江流水不复返这个比喻,就让我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条时间之河的这个概念,我们从这个时间之河上就能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时间就像长河一样,我们踏不进同一条河里。

            这是比喻的效果。比,到底怎么用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所要陈述的理,下的判断,说的观点,是不容易被理解的,是不为人熟知的,是人们一下子信服不了的,所以才要用比这一手法。比的作用,是在被比物和比较物之间有某种相似性的前提下,由于比较物是我们所熟知的,是我们理解的,是我们信服的,所以我们借这比较物来和被比物进行对比,以促使我们能够理解这论文要讲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就像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一样,两者有某种共同点,所以能够相譬喻,以使本体能够通过喻体更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种方法和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更贴切地说,讲故事就是一个大比喻,但我们不必时时讲故事,用小的比喻也能使文章软化,为读者接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s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