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周杰伦的《蜗牛》,是专辑中的版本,以前听的都是演唱会的现场版本。以前?是很久以前。
晚上搜到《范特西》专辑,一首首听下去,每一首都能跟着唱完,像是一种本能反应,前奏想起,脑子自动把歌词切换出来,从第一句,第一首开始唱到最后一首,最后一句。
没有特意记过周杰伦的歌词,因为他的发音跟歌词基本是对不上的,所以都是一首歌反复的听,把每个字的发音刻印在脑子里,以至于平时自己唱的时候,没有歌词提示,很难完整唱下来,模模糊糊的发音,自己都不知说的是什么,自然也就只能哼哼唧唧。
开始播放《双截棍》了!摇头晃脑,抖动双肩,起伏间幻想双截棍在手中飞舞,而床头放着的木质双截棍更多的时候是砸脑袋,颠着脚,时刻准备来一个漂亮的回旋踢,浑身散发出的正气如小宇宙般在燃烧!现在依旧会为歌曲中那段暂停后的钢琴独奏而惊艳,当初更是震惊到我,歌曲居然还能用这种断崖式的掐断来表现,拜服!
初中时候开始流行随身听,冬天把羽绒服铺到桌子上,随身听藏在衣服里,一根耳机线从袖子里穿出来,趴到桌子上,装成在休息的模样,其实是在听歌。后桌的同学递给我一个耳机,让我听听里面唱的是什么。入耳的是歌手反复唱的三个字,即使一直在重复,也没听出来他唱的是什么,最后同学告诉我,歌手唱的是他的名字—周杰伦!后来即使知道了正确答案,我再听时,依旧难以听清楚,只能把发音往正确答案上靠。虽然很奇怪有歌手会在歌曲里唱自己的名字,但这种大胆新奇的表达却让我记住了他,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周杰伦歌曲,画面依旧很清晰!哦!那首歌是《完美主义》听到了。
“喔!”的一声开始,轮到《JAY》专辑播放了。有了第一次尝试,接下来做的是什么就不记得了。记忆中就是买磁带,没有网络的时代,消息蔽塞,开始没有按专辑购买,杂乱的盗版磁带一盘接一盘的买下来,总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歌曲,虽然重复的更多,但一盘磁带中有一首没听过的,我就已经很满足了,那时候总认为是自己没有买完,不明白人力有时穷。
经常一个下午躺在床上,大录音机开到最大声,无视家人的抗议,一次听到尽头,然后翻过来继续听,反反复复,无限循环,不知道好在那里,就是觉得与自己很契合。在我有了随身听后,大部分电池的消耗也是因为听他的歌,骑车的时候,被窝里,看书的时候......
一直以为自己特立独行,眼光独到,能发现世界中的不同,但是当发现越来越多人都喜欢周杰伦的歌曲时,我才明白,自己并不是那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而是这匹千里马征服了这个时代,马蹄不停,拖着这个时代加速越近,等再回首,反而不习惯当下的平速,算是由奢入俭难吧!
那个年龄的我们开始快速成长,渴望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思想上的不成熟限制着我们自我的表达,为此,就不得不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一些事物支撑自己尚不完整的个体,通过偶像、行为或者妆容服饰等来表达自身的与众不同,让自己从家庭和学校这些群体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很高兴,在那个年龄段有Jay的歌曲陪伴我,让我能听到高质量的歌曲,在歌曲中找到自己,一个个碎片组成完整的自己。《七里香》是我买的最后一盘专辑,并不是不喜欢之后的歌曲,其实确实没以前那么入迷了,不过更多是自己形成独立的人格后,歌曲只作为生活中的一个色彩,在留白处只寥寥几笔,更多的留白会由其他色彩填充。
最喜欢的《黑色幽默》到了,每次都会跟着唱,唱到声嘶力竭,接上气,也要唱下去。很多次K歌都会自不量力的挑战它,音调变形,氧气耗竭也在所不惜,就是要唱,唱出来!每次都不满意,但是下次开唱前,依旧认为自己会优雅淡定的唱完,这是哪来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