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九 文化卫生教育

九 文化卫生教育

作者: 老树2018 | 来源:发表于2020-05-31 18:27 被阅读0次

第一节  文艺剧团

      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方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追求,文艺社团越红,说明人们对生活越满意,心情越舒畅,精神越饱满。

      二十世纪初,西石家庄村就成立了秧歌剧团。秧歌是一种民间剧种,来源于农民哼唱的一种民间小调。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吃饭吃窝窝,听戏听秧歌”,可见村民对秧歌的衷爱。秧歌剧的内容多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善于体现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唱词通俗朴实,明白如话,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带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它不动文场,仅用打击乐器,表演幽默风趣,带有乡土气息,深受农村的老人和家庭妇女欢迎。

      建团初期,大队党支部聘请隆尧县某村的秧歌师父来本村教戏,任命韩小生为团长,张俊华为副团长。演员遍及全村:  小生祁绪年,青衣张俊荣,小旦张俊华、冯乐,丑旦老小五等。后来秧歌剧团又有新人加入,他们是:小生冯小付、王占熬,大声韩礼,小旦韩丑妮、韩莫道,丑角韩文更,净角二白小等人,秧歌剧团不断壮大,演出剧目也增加了许多。

      据说,韩小生身因材高大不太适合秧歌表演,故未能入选演员。但他对戏曲非常热爱,老师在屋内教戏,他就站在院里隔窗听戏,结果屋内的人没学会,屋外的他已烂熟于心,最后他倒成了教师头兼团长。

      当时村里的秧歌剧团颇有名气,过年除了在本村演出还要去外地参加表演,还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那时的演出不收费用,只按排食宿,可全体演职人员本着对戏曲的一腔热忱,场场都尽心竭力,毫不敷衍。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卖庙郎》、《排山》、《赶三关》、《活捉张三郎》、《劝九红》《骂门》、《杀楼》、《杀庙》、《孔印盒》等。

      另外,本村的秧歌剧目还传授给了‘三六沟’、‘老师会’两个村的剧团。由于戏曲的交流三个村的村民也变得热络起来,经常走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还攀了亲戚。

      后来团长韩小生病故,由老小五担任了团长。他同样热衷戏曲,精通剧本,痴迷表演,继续传承戏曲文化,把秧歌表演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剧团因“文革”开始后被迫解散。

      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又成立了丝弦剧团,他们利用冬闲时间照着剧本自排自导革命样板戏。当时演出的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

      每年春节搭台演出几天,那时条件非常间陋,戏台用木杠、草席搭建,晚上演出台上挂两盏汽灯(用汽油做燃料的灯),文武场班取暖用木炭,演员自己化妆且不计报酬。尽管这样,他们的每次演出仍一丝不苟,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在‘学唱样板戏’全公社会演时,本村剧团得过第一名。革命样板戏剧团的主要演员有:祁民子、冯书小、张爱梅、张国妮、祁双亭、张书琴、祁风朝等。文武场人员有:冯小付、韩焕国、张振书、王占荣、冯群妮、王占海、杨现林等。七十年代中期剧团自动解散了。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恢复了古装戏的表演,由三六沟村郭连春来本村指导排演古装丝弦。大队出资购买了古戏装,1982年又盖起了戏楼。剧团由冯占良任团长,主要演员有:大生冯金书,小生冯占金,净角韩国朝,丑角祁风朝,老旦张彩琴,青衣张爱梅,小旦冯建珍、杨三妮,等人。1985年以后剧团停止了演出,戏装陆续被买。

        第二节  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之前,村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除了春节期间看几场村里的戏外,平时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冬闲的晚上,孩子们除了玩捉迷藏,就是到生产队牛棚烤火听故事,那时村子演一场电影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村民会全家而出,早早就赶到放映地点,以便找个好位置,孩子们更是欢天喜地,企盼快点开演。十里八村的人也会赶来观看,房子上、树上、影幕后都挤满了人,可谓人山人海。

      那时有走村卖唱、耍 玩意儿的、说书的这些也成了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盲人晚上说书有时能连续说上半月之余,剧目有《黄飞虎反五关》、《双盒印》、《大八义》、《小八义》巜王欢买老子》、《封神演义》等历史体裁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这大大丰富了村民夜生活。

      1980年村里购买了一台16吋的黑白电视机,由于当时没有通交流电,大队派王占荣每天傍晚用柴油机发电,一到晚上全村人都赶来观看。记得电视上播得电视剧有《敌营十八年》,《血总是热的》,《大西洋底来的人》《血凝》《渴望》。

      电视大大丰富了村民的夜生活,也开了阔了眼界。后来村民冯新年第一个买了一台12吋的彩色电视机,于是全村人恨不得晚上人家还没吃完晚饭,就挤到人家里等着看电视。那时候热播,《杨家将》《西游记》等。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里人大多自己家都购买了电视。所以,在农村看电视似乎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休闲方式。其它文化生活就非常少了。

      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后,年轻人都出去外面打工生活了,冬闲晒太阳,蹲墙根,闲唠嗑,搓麻将成了村民主旋律。村民除了打牌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文化生活单调无聊,参加文艺活动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有。只有打打牌玩玩,有时候变成了赌博。今天我们农村物质生活虽然提高了,但精神生活多待提高。老百姓希望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业余生活不再单调枯燥。相信随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不断细化,政府的扶持,农民的文化生活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

第三节  童趣游戏

      童趣游戏虽然是儿童的玩耍方式,但也是村民文化的一项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儿童的精神状态,西石家庄村的儿童游戏很多,有的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步消失了,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游戏。

1.捉迷藏

      捉迷藏历史悠久,无从考证起始时间。在山村有月光的晚上,捉迷藏是孩子们常玩耍的游戏。我们把捉迷藏叫“藏老门儿”,此游戏可多人玩耍,玩耍前分成两组,一组藏到隐蔽处,另一组去寻找。事前确定一棵树或磨石为"家",等藏好后,准备找人的喊:“藏好了吗?”另一方回答“好啦”,找人的一组开始四处找寻,起先必须确定一人或几人守"家",因为另一方只要有一人摸着这棵树或磨盘,这场游戏藏方算赢了。反之没有人摸着这处地方,被对方全部抓住,寻找方算赢了。

      这一游戏多是男孩子的专利,因为女孩胆子小,不敢在夜晚玩或到无人的地方单独躲藏。解放后,有的把“捉迷藏”,改成“抓特务”、“抓汉奸"、“抓坏蛋”。

2.摞镰儿

      二十世纪六十代以前,孩子们都有割柴的习惯,每年放秋假后,就结伴到山上割柴,以备冬季取暖和做饭使用。孩子们在割柴休息时,就创造了“摞镰儿”这一游戏。

      游戏可多人参加,首先在公认的地方插一根木棍为标杆,然后站在远处一起点,手持镰把儿向标杆投掷,等一一投掷完成后,看谁投掷的镰把离标杆最近为赢。奖品为事先大家割好的一把柴草。此游戏随着拾柴的人越来越少,逐渐消失了。

3,打陀螺(也叫打皮牛)

      陀螺:一般为直径1~2寸、高1.5寸的圆锥形,锥尖的顶端安上一钢珠。

      玩法:先让陀螺在地上旋转起来,再用鞭子打。看谁的陀螺转得时间长,又稳定。也可以对打,看谁能把谁的撞倒。此游戏男孩子玩得居多。

4  碰拐

      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玩,即用一手抓住一只腿或脚,只允许一只脚着地,然后用自己的膝盖去碰另一个人的腿膝盖,谁两脚落地为谁输。 此游戏能锻炼身体的耐力和平衡能力。

5 推铁环

      用料:一个筲箍(铁圈),一个用铁丝窝制的推子。

      玩法:用推子推上铁环在路上跑,几个小孩看谁推着跑得快。

6,拾子儿

      用料:选5个直经1.5厘米的圆青石子儿,把青石子儿打磨成光滑的圆球,这就是“子儿”。参加人数以3~4人为宜。

      玩法:用手抓住5个“子儿”,把一个拋起,另4个放下,再接住拋起的那个石子儿,再抛起,把地上的四个石子儿一个架在三个之上,为支锅,然后再用手背按住拋起的石子儿,用力把“支锅”的那个石子儿打掉,算赢一局。如有拋起的石子儿未接住,或未打掉支锅的石子儿算输,由第二个人打,这样循环下去,谁打的局多为赢。 这一游戏女孩玩的较多,它可以锻炼人的手、眼的协调能力。

7、踢毽子(周毛儿)

      毽子大都是自制的。用布包住一个铜钱,在中间方孔处缝上一些布条或麻头,也有缝上几根公鸡羽毛的,这就是毽子。

      玩法:踢毽子可以几个人玩儿。玩时把毽子踢起,不使其落地,谁踢的次数多为赢。此游戏主要锻炼人腿部的耐力和技巧。 有时还要求踢的过程玩一些花样,如:倒踢、跳起来踢、翻转身踢等。总之不管哪种玩法毽子是不许落地的。

8、逮羊羔

      参加人数为6~10人。 玩法:由一人充当狼,其余的扮演羊羔。个子高的排在最前边,充当领头羊保护排在后面的“羊羔"。游戏开始最前面的“领头羊”用两手拦挡“狼",尽量不让其逮住衣襟后面的"羊羔"。如果“羊羔”被逮住,就算被“狼"吃掉了,一直把“羊羔”吃完为止。

9、跑马城

      参加人数不限,以20人左右为宜。首先把人员分成甲乙两组,各组手拉手组成两队,两队相隔3丈左右。游戏开始先由甲组选一人去冲乙组的"城池",对方的“城池”一旦被冲开,就抓回一人算作俘虏,成了乙组队员。若未冲开乙方"城池",这名队员就归甲方成员。往复下去,以把对方俘虏完为止。

10、过家家

      玩法:甲、乙、丙、丁多人可玩。 首先选一个人出来用双手把甲的眼睛蒙上。然后让其他人从被蒙眼的甲面前过去,每个过的人不许说话,只作动作,由选出的人给报动作名。如:锄地的过过,敲锣的过过,咯噔的过过,拐腿的过过,甩手的过过等。都过完后,把手撒开,让被蒙眼的人猜谁作的什么动作,如果猜对了,被猜着的人蒙上眼睛,让其他人从面前过。如果猜错了,自己还得被蒙上眼睛,重新叫别人从自己面前过,再猜第二次,循环往复到游戏结束。

11、打四角

      用比较硬的旧书、旧报纸或烟盒,折叠成四角形。甲把四角放在一块平地上,乙用自己的四角用力去摔打甲的四角,把甲的四角掀翻为赢,四角归乙。如果乙没有把甲的四角翻过未,甲可以去用自己的四角去摔打掀翻乙的四角。直至一方把另一方的四角赢完为止。

      儿童游戏还有很多,比如:“挤油儿”、“木头儿”、"跳圈”、“打砣”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只选以上几个略作叙述,以勾起乡民对童年的回忆。

      现在,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少儿们常玩网络游戏,很多旧式传统游戏逐渐被淘汰,被遗忘了。

第四节  文化古迹

      西石家庄村的文化古迹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里记述两个由老人们口述的古迹和一座新建的菩萨庙。

1、五道爷庙

      五道爷庙始建于民国初。位于村子东山头的石崖处,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单脊瓦房结构,庙体不大,宽丈许,高丈余,庙里西墙台上供奉着五道爷等神像。在紧挨庙的南面还有一座用三块巨石搭成的小庙,庙门朝南,庙内有神像(不知是何神像)。

      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五道爷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此仪式表现了一种礼仪道德的态度,也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责任心和怀念之心。

      自建庙以来,五道神佑保一方,护百姓康泰。五道庙毁于文革以前。

2、山神庙。

      山神庙位于村东庙儿沟内,具体位置、面积、结构不详。庙中供奉着“山神爷爷”和“山神娘娘”。

      传说,世间众山万物皆归山神所管辖。尽管众神灵的殿堂庙宇要比此庙显赫得多,但村民在以前漫长的历史中,进山、出山总忘不了来这里焚香礼拜,以求山神保佑平安。此庙被驻扎马又的民军所毁。

3、菩萨庙

      菩萨庙位于村东长垴之地,2017年动工兴建,次年完工。坐北面南,长9.5米,宽6.5米,高3.5米,结构为砖混结构。庙体灰瓦红墙,翘檐圆柱,雕梁画栋。庙内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菩萨庙是信徒们祈求菩萨降福,求婚求子,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每年的菩萨三个记念日,善男信女们就带上供品、纸香在庙内焚香祷告,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第五节  教  育

      教育是传承文明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读写文化的墨毫。历朝历代人们都十分重视教育。西石家庄村人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就二十世纪以来的教育状况和历史,做一简单的介绍。

1、私塾教肓

      20世纪30年代,本村张楷(张月芳的高祖)在村首先开办私塾学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识字和算术,所教课本从《三字经》、《弟子规》到《论语》、《大学》、中间穿插一些《九章算术》。有的穷孩子根本上不起学,交不起学费,他就不收或晚收,尽可能让多的适龄儿童来读书识字。

      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张楷老师任劳任怨,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把学校办的红红火火。他教出来的学生有:张俊汉、张俊华、张俊荣、张运,冯小年、冯顺、韩林等,为西石家庄村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2,小学教育

      七,七事变到解放八年中,村中小学基本停办。解放后,小学才又得以恢复。 1948年,县政府委派抗高毕业的本村张福庆老师(张月芳的爷爷)在村里任教。他任教四年,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把一所千疮百孔的学校,办成了全乡较好的小学。

      刚办校时,张福庆老师走东家串西家,挨家挨户的去请学生。有的学生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来了,明天又不来了,张老师就又不厌其烦地去请,去跟家人讲道理,就是这样他硬把一所学校给办了起来。

      学校的校址几易其处,在张小广家处、李占平家处、冯莫道西屋处均办过学校。最后学校搬到了村里的两间旧公房里(王占行家处,是二十世纪初,村教会所建),教室简陋且昏暗,学生的座位是自家带的凳子,课桌是一块块长木板,两头用土坯支撑着。

      条件虽然艰苦,但张老师尽心竭力,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怀,无微不至,为本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张福庆老师调到了里川苏家台任教,几年后又调县文教局工作。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终年四十八岁。

      1952年至1953年,朱斌老师来村任教两年。 1954年,上级又把寺峪村的王向然老师派到石家庄小学。王老师待人和善,多才多艺,不但书教得好,而且书法也很内行,逢年过节常给村民写春联。他对医学也很精通,有时人们也请他开方抓药。

      1956年上级派本县王家坪村的刘成功老师到村任教,刘老师一教就是六年,他把石家庄小学的教育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1962年至1972年上级又先后调孙领然,王换运(嘉应寺人),韩秋生(上段村人)、吕进才、杨玉山、池二小老师到本村小学任教。其间小学教室由关房、村东羊圈(冯绪英家处)处搬到了1972年新建成的北岭后土坑处的十间新教室里(今张付朝已购买)。

      1973年至1991年,学生在北岭的小学上课,有1~5个年级。其间任教的老师有:马兆民、晏书琴、冯永辰(女)、邱炳辰、安占林、杨风琴、张缺金(女)、张海青。

      1991年,因北岭的小学房顶用木料质量较差,门窗破旧不堪,房顶漏雨等原因,村党支部决定重新建造一所小学。于是在原旧高小院址上,盖起来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同时又新添了课桌椅凳,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1992年~2000年,小学在新建的教学楼上课,学生招收到四年级。其间的任课老师有:、郝连绪、张真祥、郝庆玲、延风路、杨海英、贺玉廷、王胜杰。 2000年后,小学合并到胡家滩联办小学。至此石家庄小学停办。

3、中学教育   

      1958年,由石家庄村、了丝坡村、南掌村三村出工,石家庄村出料在韩彦平家的位置,合建了一所高小。招收石家庄、了丝坡、南掌、安家庄、马峪、秦林村的学生,由石景相,延二孩,高永祥任教,共招收了四届学生。

      1962年,学校进一步扩大,招收了外村学生,先后有焦年振,曹庚、吕玉妙,宫英习,焦占芙老师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石家庄高小改为石家庄中学,长阴沟里的八个村的中学生均在此上学。

      1974年中学迁到湖家滩村,改称为胡家滩中学。

4、扫盲教育

      解放前,虽然村里也办了学校,但绝大部分贫困农民的子弟因上不起学,成了文盲。解放后,党支部利用冬闲季节,在晚上点起油灯,请一名识字的村民义务当教师,自编识字课本。学习内容,以识字和珠算为主,这种学习形式村民称之为“夜校”。

      “夜校”虽不属于正规教育,但对扫除文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村中绝大部分人都上过‘夜校’学习班,村民的文盲少了许多,有的人还在村里当上了会计。

  ‘夜校’一直坚持办到了1961年,它对扫除文盲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5、建国以来石家庄村走出的大学生 张清景,张翼鹏,张彦龙冯志玲, 韩建国,男,河北理工学院。 张永杰,男,河北科技学院。 张兴起,男,河北农业大学。 韩保文,男,河北农业大学。

第六节 医疗卫生

      近百年以来,西石家庄村的医疗卫生,从个体到集体,又从集体到个体,几经变迁。不管经营方式如何变化,几代医务人员都将自己的身心倾注到我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上。

      20世纪初,我村有一名中医,其医术高明,三里五乡的百姓经常来村里求医,他叫张楷(张月芳的高祖);在那个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小山村,他勤于钻研,广布善举,救死扶伤,为父老乡亲把脉治病。

      尽管他的医术高明,但对有些病也束手无策,难于治愈。村民们一般的头痛脑热,感冒发烧,以及肠胃炎等,大都在本村就医。若有人感冒头部不适,他让其对面坐好,屏气凝神,以手把脉,按罢寸关尺,熟练施术,开天门,分阴阳,片刻让人气爽神清,堪称妙绝。一旦治愈不了,就要到外地求医。

      当时,大病的治愈率非常低,又因交通不便,若患急病,死亡率极高,村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人们的寿命也较短。

      解放后,又有两人成医,一名是张俊华(张吉辰的父亲);另一名是张俊汉,又名张九为(张喜军之父)。

      张俊华在1953年~1963年曾任赞皇县医院首任院长,他病退后在家乡义务为乡亲们看病开方,直至他病逝。

      张俊汉曾在野草湾中心医院任主治医生(中医),也在虎寨口中心医院工作过。村民有病也常找他开方抓药。

      1969年村成立合作医疗保健站,由张明小、韩运小任医生。实行村集体所有制,村民每人每年交5元钱,免费拿药,利润交大队。自1970年改制成村卫生保健站,实行工分制,保健站收入纳入站基金管理,保健站每年向大队报账一次,逐年积累的保健基金所有权归大队集体所有。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村卫生保健站撤销,村内所有医务工作由个体医务人员负责。从1981年至2006年由韩运小开办私人诊所为村民服务。从2007年后由卫校毕业的张立宾开办私人诊所。

      2006年,国家财政出巨资对全国农村进行补贴,在农村推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政府资助为主,个人适当缴费。农民个人每年每人缴费不低于10元,政府对所有参保农民给予不低于年人均40元的补助。

      2008年起,财政补助对参保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了一倍,即补助80元。2010年,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补助标准将提高到120元。

      2019年新农合筹资水平又提高到每人每年180元。农民生病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或无钱看病的问题,这是党对农村政策倾斜的又一具体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 文化卫生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wsr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