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意识”
百度百科对“意识”有两个解释:
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意识原意为精神活动。意,既是自我的意思。识,就是认知、认识、了解。意识,代表个体的独立性,它是主观存在的独特坐标。意识,代表了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可以知道发生的事情。可以与不同于自己的存在进行对比。
我理解,”意识“字面意义上最重要的是两点:
(1)Aware:有感知的,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与事物是觉察的状态;
(2)Know:有认知的,能够上升到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状态。
其实,就应该顺着有第(3)点:
(3)Mastery:能掌控的,对事物的发展有预期和有规划并能够落地执行的。
关于”意识“层级的应用
我们在社会上,不断地经历事情,遇到挫折,有时挫败,有时成长,更多地时候就感受是经历本身,我们真正能够”意识“到这些事情,从感知,建立多方面的认知,到后来能够达到掌控这类事情的状态,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
就说第一个层级”感知“,很多人处于抑郁、愤怒、躁郁等极端情绪状态的时候,是不自知的,就如同很多人喝酒”断片“的状态,不自知一般,让人事后都感觉很可怕。
很多人事后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寻求精神上的确定性,即将这些状态用一些全知全能的体系(宗教、星座、塔罗牌等)来试图解释。而正因为这些五花八门的全知全能的认知体系,互相有着完全不同且排他的说法,反而它们可能都是错的。
这就要提到,我们在第二个层次”认知“上面,应该建立怎样的体系。我觉得这样的体系必须有以下特性:
(1)不标榜全知全能;
(2)试图让人看到事物不同的解释角度,而不是一味排他;
(3)能够让人跳出问题来看问题,有更高维度的视角——比如:刚才提到的这些全知全能体系诞生可能的一个共同基础,就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对于”感知“层面,需要追求确定性。
在这里,我仍然推崇科学的认知事物的态度——”可证伪“(这就是一种不标榜全知全能)。科学应该是和宗教一起相互”较劲“地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认为自己的体系可以被后续更优秀的体系替代(所谓”范式革命“);而后者强调最初教义的极端正确性,但事实上几千年以来大量教义已经无法与时俱进,于是有了各种补丁,这反而动摇了宗教教义的权威性。
第三层的”掌控“,在基于”感知“和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构建行动方案,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里先不做展开。
小结
现代社会,我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堪忧。一方面国际政治局面扑朔迷离,一方面全球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普通人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于是,我们的精神状态则更容易进入Disorder的情况。据说单单中国,就有近1亿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欧美的比例更是接近20%。
处于抑郁状态,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精神力量,让自己脱离该状态;而发展到病症的阶段,就必须有专业医生和药物的介入。
希望这篇小文章,能够给到大家一个“意识”的框架,有机会不断练习自己的“感知”及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不要让不好的情绪状态不断刻蚀自己的大脑,让它们在萌芽阶段就无法“写入”,这样我们就更能够轻松“掌控”自己的精神状态,能够感受到每一天的美好,这才是我们真正愿意追求的事情,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