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家不等于正确。
比如说过度自信的存在。比如说自利性偏差的存在。举个例子,郎咸平站台各种爆雷的P2P。
2.过度自信。
主要包括三个偏差,乐观偏差,共情鸿沟,盲点偏差。
所谓乐观偏差,就是高估自己,举个例子,所有新婚夫妇都认为可以天长地久。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很快写完论文。甚至一些企业政府机构也会高估自己。
共情鸿沟,就是自己冷静的时候,不能体会到有强烈情绪的人和事。在投资上就是暴涨时不能体会曾经的暴跌,暴跌时不能体会到曾经的暴涨。
盲点偏差,就是比如说知道有第五轮逻辑课里那些认知偏差,但是认为别人会犯那些偏差错误,自己可不会犯。
3.为什么你那么爱凑热闹
因为人类基因决定了天生喜欢变动的东西,喜欢异新刺激,而有热闹就是异新刺激。另外由于有限注意偏差的存在,比如易得性偏见,聚焦效应,我们注意力陷入热闹之时,就比较难以关注到其他事情,不容易出来了。
在投资领域,我们都是在牛市末期入场的,这就是掉进爱凑热闹的坑了,怎么办?不要认知失调,逃避甚至诋毁投资活动,而应该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认真学习,亡羊补牢。
4.不要频繁查看你的投资组合收益
因为会陷入信息幻觉,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的。你可能放弃决策,也可能根本不影响你的决策质量,甚至可能让你决策失误。
更重要的是会陷入短期框架,还有当前偏差。我们是要跨越两个大周期的人,不要在乎眼前的一点点涨跌。安心定投,长期持有,该干啥干啥。
5.投资时,你为什么会把亏的留下
因为陷入了框架效应里的收益损失框架,我们人类都有损失厌恶,如果一卖掉,我们就是真正的损失了。而不卖掉,还有可能回本。
同时还有处置效应里的禀赋效应。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总认为价值比较高,比如你要卖一个杯子,再比如你要卖一辆车,你的要价总是比你要买的价高的。
最后还有沉没成本的影响。在这个投资里,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还有金钱,我们不舍得,割不割肉,总是犹豫不决。
6.投资时,你为什么会把赚的卖掉
同样是因为框架效应里的收益损失框架。如果不卖掉,赚到的又亏了,那就太让人厌恶了。
我们不要把比较点设在过去,跟过去比较,而要跟未来,跟预期比较,这个预期是多久呢?两个大周期以后。
还有身边的环境要选择好,如果身边总是跌了鬼哭狼嚎,涨了欢天喜地,一惊一乍的人,那怎么做好投资。所以定投践行群真的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7.行动谬误
所谓行动谬误即是,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做些什么的冲动,尽管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可能更好。
比如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真的会有效果吗?守门员站在中间也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拿住球,却总忍不住往左或者往右扑。老警察看到聚集在酒吧门口的混混,总是能等一等再行事。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冲动呢,这要归功于我们祖先的生存环境,遇到动态的事物,动起来总是安全的,哪怕动错了没多大所谓。
那我们应该怎么克服这种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呢?特别是在投资领域?我们要知道定投策略无需再次改良。屡战屡败,不战而胜。我们要分清楚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边界。
投资了某个标的,你能做什么去影响它的发展趋势呢?影响它的价格呢?好像不能吧。所以买买买,耐心等待两个大周期以后。不用抄底,也不用逃顶。
8.知道不等于做到
why,因为一知道是困难的,你真的知道吗?我们人类是很不靠谱的,感知,记忆都有可能出错,获得的信息也可能有缺陷,从专家那里得到的信息也有可能出错。
还存在很多认知偏差。比如结果偏差,投资亏钱了,万恶的投资市场。再比如自我归因谬误,投资赚钱了,我真牛逼。
还有就是好的知识分为四种,可繁殖的,系统的,反脆弱的,有长期价值的。你知道的是这种有用的知识吗?
二知道了但没去做。比如2016年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提到的投资组合gafata,很多人知道了,但是没去做。尽管这可能是因为思考不深刻,不足以支撑行动,也跟每个人的处境有关。
三是知道了也做了但是半途而废了。比如说好定投走过两个大周期大概七年时间,但是中途亏了割肉离场了,或者赚了落袋为安了。
how,那么怎么办呢,怎么跨越知道到做到之间的距离呢?
加入资深社群提前锁定时间。学完十轮逻辑课。重复读定投改变命运,理解投资逻辑。跟志同道合者一起定投践行,正确地从众。并且还有笑来老师经常的心理按摩。提高场外赚钱能力。
网友评论